河南省信阳市

发布时间: 2014-09-25 14:25:52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一、信阳市基本情况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豫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1.89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8.96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信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之城,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5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地市。

(一)地形地貌

信阳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为桐柏山、大别山,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1%,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中部是丘陵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海拔50-100米,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似江南风光,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5%。北部是平原和洼地,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

(二)气候特征

信阳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这种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一片江南风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无垠,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国情调浓厚。信阳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信阳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季降水日数多于夏季,降雨量达250-3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30%,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现,降水量40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6%。秋季凉爽,天气多晴,降水顿减,季均降水量170-270毫米,占全年的18-20%。冬季气候干冷,降水量少,约80-110毫米,占全年的10%;冬季在四季中历时长(130天左右),但寒冷期短,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年平均30天左右。

(三)资源

(1)水资源 信阳市年均水资源9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远高于河南省人均占有量44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丰沛的水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河流众多,上游入境水量年均9.1亿立方米,河流水面面积共计3.7万公顷;降水丰富,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是全省雨量最多的地区;水库容量大,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84座,总库容40.5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22%。此外,信阳市还有温泉水、矿泉水等特殊水资源。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使环境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也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2)矿产资源 信阳矿产资源丰富,是一座“宝”城。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等非金属矿田的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2012年末已发现矿种51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48种,矿产地280多处,其中金属矿产17种,非金属矿产31种。上天梯非金属矿为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总储量7.3亿吨。探明的珍珠岩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居国内之冠;膨润土探明储量5亿吨,属特大型矿床;萤石矿探明储量1.2亿吨;钛矿已探明储量50多万吨,远景储量超过500万吨;钼矿探明储量在36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超过100万吨。

(3)生物资源 信阳被誉为“过渡地带基因库”,有动物2031种,其中鱼类尤为丰富,共8目15科52属75种,还有不少珍稀动物;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189科2000多种,占全国同类总数科的95%,且有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人工栽培植物、作物更是多达千余种。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推进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一方面通过发挥其生态功能可以达到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为信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研创新、居民增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4)旅游资源 信阳山清水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城中央的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称,是水天一色、绿岛如荫的绝佳休闲处。信阳还是中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是红军摇篮,将星璀璨,在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摇篮、将军故乡,革命战争时期,培育出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此外,信阳还有汤泉池温泉旅游、灵山寺宗教旅游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5)文化资源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信阳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信阳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信阳是姓氏之根,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

二、信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做法

生态文明是美丽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在“生态立市”方针指引下,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力求保护与发展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生态氛围,创出了宜居信阳的城市品牌。主要做法有:

第一,领导重视,不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动力。

市四大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专题研究审议部署全市重点环保工作,郭瑞民书记、乔新江市长多次在会上就抓好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市人大多次视察、检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市政协充分发挥政策建议职能,持续加强对全市环保工作的关注、支持,为多项重大环保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研究制定出台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的“负面清单”,进一步明确信阳市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的红线范围,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县区重视,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事业。信阳市各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积极寻找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信阳市新县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探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创建模式,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创成了“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也通过了环保部的技术核查,正在申报验收。信阳市商城县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平台,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工作,目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信阳市的其它县区也都分别结合各自的特色,分别在茶产业、农业等方面创出了特色。信阳市平桥区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乡村的典范,2013年11月,该区的郝堂村被住建部授予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是全国的仅有的12个村庄之一。信阳市浉河区、鸡公山管理区重拳出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南湾湖周边及上游地区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畜禽养殖场全部予以搬迁拆除,切实保护好信阳市几十万群众的“大水缸”,确保了群众饮水安全。全市各县区的重视与积极推动,有效巩固了信阳市生态建设的成果。

第三,强化措施,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近年来,信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减排等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效,有力地保护了信阳市的生态环境面貌。环保部门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生态示范创建、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林业部门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及林业生态市,水利部门加强水土保持等工作的工展,实施了南湾水库、鲇鱼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项目,2012年,投资9638万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9平方公里。部门合作,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大格局,进一步推进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四,全民参与,持续集聚社会正能量。

为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信阳市先后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途径,开展了文艺演出、网络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逐渐提高了广大公众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聚社会正能量。从信阳市潢川县走出的环保志愿者叶榄,宣传环保的足迹遍及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2个国家,先后获得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中国青年志愿者最高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奖项。信阳市罗山县的社工协会是另外一股宣传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罗山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立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阳“骐迹”单车俱乐部是一群用骑行诠释自行车的健康、环保、时尚的公益人,他们每周都要开展一次边骑行边捡拾垃圾的活动。正是这些民间力量的参与和影响,使信阳市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中。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既得成就

(一)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

早在2006年,信阳市就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当时全国第九个市整体被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信阳市又继续深化了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县的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已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乡镇75个,省级生态村162个,省级生态县1个。信阳市生态创建方面的成绩在全省领先。通过开展这些生态创建活动,为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目前,信阳市共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共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总面积207541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1%,占河南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信阳市还在积极推动商城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的升格工作,努力将商城大别山自然保护区上级为国家级,进一步扩大受保护的国土面积。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辟了省内先河。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为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信阳市基于对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原因,修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中确定了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友好优先区域;制定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区监测技术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的扶贫资金投入与执行技术评估指南》、包含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的《市级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标》,林业农业等生产部门也制订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激励政策和工作指南,积极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这些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开辟了河南省的先河,对全国其它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环境质量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通过扎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使信阳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环境质量排名持续保持在全河南省第一的位次。“十一五”以来,信阳市95%以上的河段长度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淮河干流淮滨水文站断面等6个省政府确定的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21项监测因子累计达标率均为100%;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超过310 天,是全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市。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信阳市荣获了“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

信阳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信阳的骄傲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护好信阳的青山绿水,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是每个信阳人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信阳市将继续按照省和国家的要求,继续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信阳形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14年9月18日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