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

发布时间: 2014-09-25 14:18:00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绿色,一张精彩的名片

——淮阳县生态环境建设典型案例

近年来,淮阳县围绕“工业强县,旅游带动,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生态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创建生态品牌,全县呈现出经济效益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三化”协调同步、发展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

资源秉赋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腹心,130万人,面积1320平方公里,耕地156.4万亩,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和文化旅游资源大县,许多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是全国独有或第一的。

一是历史悠久。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历史上三次建国五次建都。8000多年来,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神农氏、舜帝后裔妫满、汉高祖刘邦儿子刘友、三国时曹植先后在此建都或建国。史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

二是文化厚重。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定姓氏、画八卦、结网罟、以龙纪官,淮阳是姓氏之根、易学源头、农耕文化发祥地和龙文化发源地。

三是生态秀美。淮阳龙湖面积11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杭州西湖的2倍,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为“国家湿地公园”。淮阳荷花节与洛阳牡丹节、开封菊花节共同成为全省三大花卉旅游节会品牌。由于生态环境良好,非常宜居和休闲养生,全县百岁以上老人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长寿之乡”。

四是景点众多。现有文化遗存326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太昊陵庙、平粮台遗址、刘崇墓),省保单位10处,有“一陵一湖一古城”和“七台八景”(七台是伏羲画卦台、神农五谷台、孔子弦歌台、狄青梳洗台、苏子由读书台、秋胡台、紫荆台;八景是羲陵岳峙、蓍草春荣、蔡池秋月、弦歌夜读、卧阁清风、望台烟雨、苏亭莲舫、柳湖渔唱)等。太昊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陵园是国家4A级景区,太昊伏羲祭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庙会期间日均客流量20万人左右,并以单日82.5万人的游客数量被授予“全球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的庙会”。淮阳还是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华姓氏起源地、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

五是资源丰富。淮阳地处淮海平原,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县,粮食常年总产18亿斤,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常年存栏90多万头、出栏120多万头,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名贵特产淮阳黄花菜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具有治病救人、健脑抗衰、美容养颜、忘忧疗愁、助生男丁等神奇功效。

审视淮阳县情可以看出,淮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从而催生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新家园,必然是淮阳永恒的主题。

保护中国龙湖,建设美丽淮阳

龙湖因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而得名。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由东湖、柳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11平方公里,俗称万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

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发现了水草丰茂、适宜人居的龙湖,找到了生活的乐土,开始定都宛丘。六千年过去了,龙湖依然保持着“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形貌。正是由于龙湖的存在和滋养,才有了伏羲的文明初创之功。《易经•系辞下》记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始画八卦”。他在这里教民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部落生存有了根本保障。他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诸夷归服,以龙纪官,肇始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龙湖是生命之湖,滥觞之湖,中华民族的母亲湖。

龙湖芦蒲飘香、芙蓉争艳、鱼虾游弋、水鸟翔集、青萍荡漾,万物生灵,自由生长,绽放着生态之美。据调查,龙湖常见湿地植物71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动物12种,每年在此停歇和越冬的水鸟多达20多种,其中不乏鸳鸯、鸬鹚、秃鹫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常有白天鹅、白鹭在此栖歇。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龙湖三宝:千年荷、圣人菜、龙湖鱼。

龙湖荷花以其历史古老、品种悠远、景色绚丽,被冠以“神州第一荷”。《诗经•泽陂》说: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数千年生生不息,自我繁育,品种繁多,是最原始的荷花种群。每年仲夏,万荷竞放,姹紫嫣红,香飘十里,清爽怡人。近年来,我们立足传统,挖掘内涵,以湖为媒,以荷交友,举办了四届荷花节,淮阳荷花节,成为全省继洛阳牡丹、开封菊花着力打造的第三大花卉旅游节会品牌。

圣人菜”,也就是龙湖蒲菜,因成为孔子的充饥美食而得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三次来陈,居留四年。据《论语》记载:孔子师徒“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他的弟子就从龙湖里挖出蒲根让孔子充饥,因与圣贤儒风有缘,龙湖蒲根从此有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圣人菜”。龙湖蒲菜水灵白皙,鲜艳嫩脆,生吃甜脆爽口,烧炒余味悠长,是淮阳地方风味一绝。

龙湖鱼更是久负盛名。《诗经•衡门》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难道人们吃鱼,必是黄河的鳊鱼和鲤鱼?三千年前,龙湖鱼就堪比黄河鱼,名贯古今,誉满神州。弦歌湖的红鲤鱼,因孔子食用被称为“圣鱼”。它周身通红,肉质鲜美,是一道佳肴。龙湖鱼宴,品种繁多,脍炙人口,回味悠长,经久难忘。吃遍九州鱼,难忘龙湖水。道出了人们对龙湖鱼的钟爱。现在,东湖沿岸,几十家渔餐馆散落其间,每天车水马龙,应接不暇,客流量数千人。

浩渺龙湖,文化为魂。几千年来,这里升起了中华民族的第一缕文明曙光,孕育了《诗经》里的十首“陈风”,记载着陈国人在此巫舞祭祀、擂鼓击缶、幽会欢歌、谈婚论嫁、评议朝政的生活场景。孔子虽身遭厄运,但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固穷”,坚持弦歌讲学,诲人不倦,彻悟中庸之道,奠定儒家学说基础。曹植留下的宝贵诗篇《太昊宓牺氏赞》如今镌刻在太昊陵庙统天殿内。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张九龄、张耒、苏轼、苏辙、晏殊等文坛巨匠,倾情而作的不朽诗篇吟唱至今。苏氏兄弟,与龙湖缘份极深。苏辙任陈州教谕三年,苏轼常来看望。苏辙曾在柳湖高地筑室读书,苏轼则《戏弟子由》说: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悠悠千载,斯人独去,诗篇犹在,碧波荡漾的龙湖水始终闪烁着文化的灵光。

龙湖四面环抱县城,湖中有城,城中有湖,湖中有景,景在城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在杭州两度做官两次整修西湖的苏轼,却常常陶醉于神奇而美丽的龙湖景色。他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写道:“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龙湖百态跃然眼前。“南有杭州,北有陈州。南游西湖,北游龙湖”,文坛巨擘、历史胜地和灵秀水色自然连到了一起,让人顿生“览龙湖之锦绣、发思古之幽情、抒怀旧之蓄念”的情怀。太昊陵庙居于龙湖之滨,陵湖相映。宛丘古城遗址平粮台处在龙湖东侧,《诗经》中《宛丘》、《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东门之杨》等诗的记述得到了切实的印证。陈姓始祖陈胡公铁墓在南坛湖。曹植思陵冢在龙湖南岸。淮阳名胜“七台八景”散落龙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增添了龙湖的沧桑、厚重和神奇。

从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至陈胡公妫满筑陈城,皆是依湖建都。陈胜在东湖中高台点将布兵,终成大事。西汉谏臣汲黯卧衙理政七年,淮阳政通人和,百业俱兴。韩信、曹植、包拯、狄青、张咏等,都在龙湖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弦歌湖、南坛湖的开发建设到现在的龙湖荷花节,龙湖也在追赶时代的步伐。可以说,六千年文明变迁,几十个王朝更替,数百代人世代谢,古陈州沧桑巨变,尽在这浩渺龙湖中。羲陵巍巍诠释文明兴替,平粮遗址镌刻帝都风范,弦歌清音流淌崇文儒风,七台八景诉说陈州传奇,蒲荷飘香倒映商周风貌。承载厚重历史的龙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必将浓墨重彩新的华章。

近年来,淮阳县委、县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保护与开发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出发,对龙湖实施了保护性开发建设,赋予这片生命之水、生态之水、文化之水、奇秀之水、历史之水以新的时代内涵,让“近者悦,远者来”。

实施生态净化,龙湖的水更清,花更妍,气更清。搬迁城内浴池、污染企业,完成蔡河整治、环湖截污和城区排污工程,环城所有污水管网连接到一起,直接提灌到污水厂处理,根治了污染源。大面积补栽芦苇、莲藕等多种水生植物。按季节捕鱼,有序捕鱼,保护了龙湖生物的多样性。龙湖“天然氧吧”成为中原生态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实施环境美化,龙湖的路更畅,灯更亮,景更美。建设南关沟沿湖景观带,打通内环湖观光大道,修建外环湖路,使内湖相通、外湖相连。龙湖沿岸栽植绿化树林、安装景观路灯,建起湖滨游园和独秀园、千竹园、万柳园,改建大同桥、新华桥,打通水上主航道,实现水上一日游,景色美轮美奂,环境更加怡人。

实施开发建设,龙湖的管有序,前景好,名声扬。全部收回龙湖水面,拆除湖区散户鱼塘和隔离鱼网,避免湖水人为污染,成立龙湖管理处统一管理,有序开发建设。修复湖中景点,完成弦歌文化广场、陈胡公祠堂建设,新建观荷栈道、东湖生态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生态龙湖,周末旅游”成为中原时尚。科学编制《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规划》和《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羲皇故都”中华民族根亲圣地•精神家园建树计划、“陈楚故城”复建计划、“水城淮阳”龙湖回归自然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计划。古老的陈州,开放的淮阳,正在向“以羲皇文化为核心,将文化资源与龙湖水域开发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华人祖文化旅游试验区”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建设生态文明将是建设“美丽淮阳”的风向标,淮阳县委、县政府将继续依靠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环境得到保护,生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努力构建田园秀美、湖清粮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淮阳、和谐淮阳、幸福淮阳。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