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构筑四大体系 打造山水之城
发布时间: 2014-09-17 14:24:06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丘陵地带,特有的峰峦地貌造就了发达的水系资源,境内分布有水阳江、青弋江、钱塘江、太湖四大水系,以水阳江水系为主。全市大小河流总量465条,河道总长1708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19.68亿立方米。近年来,宁国市以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创建为契机,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了科学规划,强化湿地的“肾”功能,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相容相亲的山水之城。
第一,构筑牢固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根据宁国市流域内森林植被的总体情况,结合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源头防控。在东、中、西津河的源头地区,推行生物性替代机制,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严禁发展一切破坏性、污染性产业,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水土资源流失,始终将源头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维持在80%以上,水土流失率控制在20%以下,着力打造森林景观化城市。二是梯级调度。在西部水源保护区,建有1座国家大型水库——港口湾水库,总库容9.41亿立方米,水库大坝拦蓄而形成的湖面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开阔的湖面有效调节了西津河流域水资源,同时对全市中下游河道科学规划,修建翻板坝、橡胶坝或重力坝,筑坝拦水为湖或修建梯级水电站,通过上中游的调蓄工程建设,将收到有效拦蓄生产、生活污染水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截污功能。三是生物净化。通过向水体中投放结构合理的鱼类品种和培植具有生态减污功效的植物,促进各类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培育完善的生物结构链,发挥河流中的生物体对污染性物质的吸附、减缓、净化作用,以不断完善物种结构和防治措施,保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第二,构筑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河湖管理与水工程管理制度等,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取水、供水、排水、治污”关系,进一步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加强水资源取水总量控制,严格“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的论证评审及审查、审批及办证程序,坚决杜绝无证取水现象的发生,全市250余家规上企业已全部完成了水资源论证工作。二是在节水降耗方面,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对全市的洗车场、宾馆、建筑工地、工业自备取水等用户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及节水改造,督促业主进行回水利用,切实降低实际用水量,同时,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促进宁国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保护。三是在限制纳污方面,建成了宁国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全年处理污水1179万吨,港口污水处理厂已通水试运行。在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方面,宁国市建成了人工湿地、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厌氧+好氧一体化处理等多种模式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32座,处理能力达2460吨/日。
第三,构筑有力的水工程安全体系。宁国境内水系纵横交错,年平均降雨量属于水文区划中的丰润地带,但是年内降水分配从时间、空间上很不均衡,造成水旱灾害时有发生。为有效调节水资源,宁国市以水利兴修为重点,修建了一批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设施。一是确保城市防洪安全。结合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宁国市投资2.1亿元对东津河、西津河、中津河进行疏浚以及按照30年标准新扩建、加固三条河流堤防工程,其中东津河城区段疏浚和刘村河堤工程已完成,河沥溪老桥扩孔建成使用,西津河、中津河部分防洪堤已纳入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计划。同时根据地形条件将城区划分为四个排涝分区,每个分区根据具体情况新建或改造排涝管网,提高城市排水除涝能力。二是严格水源保护制度。抓住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契机,摸清全市塘、库蓄水总量,制定了我市河流、水库源头生态保护措施,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测,对饮用水水源地实行最严格保护制度,宁国市于2013年投入1.45亿元,完成了13.5公里的港口湾源水取水管道工程和三水厂二期建设,有效保障了城镇供水需求。三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根据上蓄、中控、下疏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快小型水利设施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完成7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380口万方以上大塘改造提升、3000多处小型提水设施建设,在历年的防汛抗旱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针对该市东部山核桃产区水土涵养问题,制定出台了水利上山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和细则,采取“试点推行、示范推广”方式,加快高山经济林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蓄水能力。
第四,构筑自然的水景观利用体系。宁国市城区地处河谷盆地,横穿市区的水阳江、西津河、东津河及中津河沿河均保有大量的河滩地和原生的植物群落,供养着多种动物,基本保持了自然原始的水生态系统。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依托港口湾水库库区湖泊,构建湖泊生态体系,营造“碧波荡漾、鱼虾肥美、空气湿润、满目翠色”的生态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前青龙湾景区正在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二是打造山水城市。根据对西津河、东津河治理河段两侧实际地形情况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结合滨水休闲空间地段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人文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原则,沿河建设完成了翠竹公园、龙潭公园以及绿竹长廊,着力打造水体、边岸、岸上连为一体的水景观体系,同时对城区星河、小南河、龙潭河三条内河和南干渠等进行了清淤清障和景观改造,后期将结合港口湾灌区工程,通过引水进城打造人水和谐、相容相亲的山水城市格局。三是融入文化元素。深掘具有宁国特色的水文化,构建以河沥溪老街为代表的沿河商埠,以始建于明朝嘉靖元年的河沥溪老桥为代表的滨水建筑,以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的仙霞蚌壳舞、港口龙舟赛为代表的人文历史等为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