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加强园林绿化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14-09-17 14:20:25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二、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综合效应不断显现

近年来,苏州正处在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面对土地、资金、能源和环境容量等严峻挑战,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园林绿化从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增加总量、提升品位、创造特色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构筑高质量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保证,是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历史传统和自然风貌,构筑高质量城市绿地系统的先决条件,也是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一是完成新一轮规划编制。按照《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我市完成了新一轮《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的编制工作。本轮规划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相关标准细化、分解、融入其中,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更注重协调城市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间的矛盾,更注重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良性循环,更注重弘扬和加强山水城市的特质,更注重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更注重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存,因地制宜、科学分级、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构筑“二带三环五楔、六廊十轴十二园”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框架,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规划建绿。多年来,我市严格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订的目标和要求,按年度安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项目,从源头上落实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年度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实施,结合自然河湖水系、山体,目前已初步建成大运河两侧绿化带、吴淞江郊野公园带等“二带”;以环古城绿带为内环、大运河绿带——沪宁高速绿色走廊为中环、太阳路绿化隔离带——绕城高速南段绿化带为外环的“三环”,以及西南角石湖景区、东南角独墅湖公园、东北角阳澄湖公园、西北角虎丘景区和虎丘湿地公园、西部天平山景区和灵岩山景区等大型郊野绿地的“五楔”。构筑了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中园、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三是积极推进城市绿线划定。我市率先出台的《苏州市城市绿线管理细则》,为抓好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控制提供了依据。2007年起我市以中心城区为起点,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绿线划定工作,到2011年市区全部完成绿地绿线图录,经市政府批准、社会公示,有效控制规划绿地和保护既有绿化成果。按照《苏州市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勘审查规程》,开展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指标踏勘审查工作,确保了各类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化按规划实施。继续实行城市建设项目审批会办制度,由国土、规划、园林等部门对城市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指标进行会审,进一步完善了绿线管理体系。

(二)凸显园林绿化综合效应。我市大力巩固深化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全市呈现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一是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已逐步融入了大量山林、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较好的载体。积极开展以“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基地、绿色家园”为内容的绿色苏州建设,突出抓好太湖、阳澄湖等湖泊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在沿湖湿地恢复水生植物群落,沿岸陆地营造以乔木为主的环湖生态防护林;突出抓好城市“四角山水”生态建设,建成了虎丘湿地公园、沙湖生态园、莲池湖公园、白马涧生态公园、白塘生态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等一批规模大、生态效应明显的郊野公园;突出抓好城郊绿化与城区间组团绿化的生态建设,形成丘陵山区和平原成片林为主的生态防护网络。逐步构建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生态绿地系统结构,形成了“绿量适中、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城乡生态网络系统。二是城市空间品质进一步优化。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富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苏州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由2003年的32.2%、37.1%,增加到2013年的37.6%、42.5%,同步增长了5.4个百分点。多年来,我市坚持把每年新增450~500万平方米绿地作为政府实事工程加以推进,先后建成了环古城风貌带、金鸡湖公园、桐泾公园、沙湖生态园、白塘植物园等公园绿地,以及官渎里立交、东南环立交、沪宁高速东西出入口等一大批以植物造景为主、生态效益明显的大型绿地。形成了以公园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绿化为依托、街头绿地为亮点,具有传统和现代特色、量质并举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展现了城市绿化建设的艺术魅力,优化了城市的空间格局。

三是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实事工程为抓手,以生态、民生、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城市绿化建设。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绿化建设,继续推进惠民效应明显的“百园工程”,按照江苏省住建厅关于“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合理布局,抓好西塘公园、广大家园、大龙港公园、新新家园、梅花公园等多个区级公园、小游园建设,解决了中心城区缺绿少绿的问题,实现了市民出行350~500米能够步入绿色空间的目标。结合彩香、养蚕里等老新村改造和1100多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了居住区绿化功能,提升了绿化品位,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改建、新建了一批小绿地、小花坛和小游园等“三小”绿地,增加了社区绿色环境,提升了居民休憩环境。苏州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3年的7.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4.96平方米,增加了7.36平方米,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的工作生活环境需求,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绿、处处有绿的愿望。四是城市景观特色进一步彰显。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注重依托丰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抓住名城、古园、水乡的特色,将城市绿化与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景观、城市格局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古城区公园绿地的建设采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实施了传承历史、引领和谐的“百园工程”,以及街坊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古典园林保护、环古城风貌保护等工程,建设小、多、匀、精的绿地,均衡绿地布局,增设绿化小品,将古典园林元素延伸到街头巷尾,突出精、细、秀、美的特色,既保持江南古城的传统风貌,又融入现代气息,形成了全城皆园的独特景致,有效改善了古城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新城区充分利用山体、湖泊等自然资源,结合区域形态和定位,在大规模增绿的同时,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地配置和优化植物群落,大手笔构建了以红枫林、柑橘林、香樟林等为休闲区,以银杏、栾树、无患子等为行道树,以古枫香、梅花、桂花等为观赏区,以及以月季、荷花、芙蓉花等为主题公园的季相景观,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区域特征。古城与新城对比鲜明、协调统一、交相辉映,整体上构筑了苏州独有的城市景观。

(三)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逐步推广。我市把践行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倡导生态型绿化,合理利用自然水系、湿地资源,采用各种节地、节水、节材、节能、节财的措施,充分运用园林绿化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保护管控现有绿地。对我市众多的河湖水系、丰富的湿地以及自然地貌、山体进行严格控制,对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城市行道树有限资源。充分保护原有成材大树,养育巷、中街路等道路在拓宽改造中保留原有重阳木行道树,形成了很好林荫路系统。对因建设而无法避让的,通过行政审批、制定方案、专家论证、优选队伍,实施树木移植。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类侵占绿地、破坏绿化的违法行为,有效保护了绿化建设成果。二是推广集雨型绿地建设。苏州河湖密集交汇,雨水充沛。建设集雨型绿地,积极推广集水技术,进行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建设公园绿地时,堆坡挖湖,即可营造地形,实现场地内土方平衡,又能节约水资源的消耗,用于绿化浇灌。沧浪新城的九曲港活水公园,改变传统的排水管理理念,尽量将雨水控制在源头和地表进行收集和处理。通过自然生态净化处理系统,辅助于机械物理、化学方法,使部分水体有效控制和降低有机物浓度,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建立,达到人工治污与生态景观相协调、水体综合利用以及节约水资源的效果。2013年9月,我市单体规模最大的雨水收集利用项目在吴中区开建,总投资300多万元,在道路两侧各布置一根管道和蓄水池,雨水经收集、处理后进入回用管网,再用于灌溉绿化、冲洗道路,预计一年可节水5万吨。为推动和促进我市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作,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城市绿化、景观、环卫的用水现状,计划两年内用再生水和地表水替代优质自来水进行道路冲洗、绿化浇灌。三是注重乡土植物应用推广。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注重对原有自然植被的保护利用,大力推广种植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注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常绿落叶植物的合理配置,增加花灌木和多年生地被的应用,减少草坪和硬铺装比例,严格控制使用超大规格树木,倡导自然化的植物配置,努力营造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形成错落有致、季相分明的城市景观绿地。四是积极拓展三维立体绿化空间。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我市积极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地下空间绿化。对高架环路实施垂直绿化和高架挡墙悬挂绿化,种植爬山虎、西番莲等攀缘植物,增加城市三维绿量。已建成的苏州东南片市政养护基地、沧浪新城规划展示馆等建筑均已配建屋顶绿化。我市还将制定扶持和鼓励屋顶绿化建设的相关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市民在屋顶、阳台等适合栽花种草的地方进行绿化,并给予相应奖励,加快推进实施屋顶绿化。正在建设中的火车站下沉式广场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植物造景、体现园林特色积极尝试和探索。五是节约型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公园道路的基础施工中减少石材、木材铺装,园林绿地内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用碎石基层和砂石混合垫层和透水砖,自然驳岸或应用格宾石笼网箱筑砌生态驳岸等,保证了雨水能迅速渗透和回收。如虎丘湿地公园全部驳岸采用数层钢丝格宾网覆盖,网格外侧种植物,与水生植物浑然一体,建成格宾石笼驳岸1200米,木桩驳岸2000米,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2000多米。在石湖生态园等大型工程的基础施工中,普遍使用了碎石基和砂石混合垫层,保证了雨水能迅速渗透。在面积较少人们活动比较多的绿地内尽量不使用景观水池、喷泉等内容,节约了大量的用水、维修、管理成本。


     1   2   3   4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