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4-09-17 14:10:48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辖一区、两市、八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70万。境内有南运河、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等五条主要河流,均属海河流域。“十二五”以来,德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环保先行,大力实施生态美市战略,抓环保拓展发展空间,抓减排增加环境容量,建设生态德州,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双赢的道路。2013年,全市环保投入达61.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总额的1.9倍。德州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中国低碳政府榜样”、“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等“国字号”品牌。2010年10月,在中华环保联合会举办的“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奖”评选活动中,获得全国十大“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荣誉。2010年12月15日至16日,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高层论坛,对于展示德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弘扬生态文明文化

(一)坚持环保优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实行市几大班子领导包县(市、区)制度,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市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德州综合考评体系,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考核机制,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实行终身追究。二是突出结构调优,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发展。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扶植发展环保产业,严格环境准入标准,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倡导绿色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倡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坚持民生导向,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把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民心工程,仅2013年一年,全市环保投入达61.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总额的1.9倍。生态文明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保大格局日益完善。

(二)着眼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保障。一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督导机制。2010年12月,成立了由原市政协主席任会长的德州市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并在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上举行了揭牌仪式。市人大、市政协每年组织人大常委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生态环保有关政策法规的检查、视察活动,指导基层单位开展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政策导向机制。先后制定了《德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德州市水网建设规划》、《德州市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建设生态德州的意见》等各类促进生态发展的规划、意见、实施方案。对龙头企业、规模种养、标准化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创建、节能降耗等重点工作都相应出台了扶持和奖惩政策。对因关停企业、退耕还湿(林)、建设生态公益林等而作出牺牲的单位或群众,都明确了生态补偿政策。对开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推广节能用具的企业和单位,全面落实了税收、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对在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政策。三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生态环境综合考评体系。对生态发展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了企业生态信用评级、环境质量以奖代补、环境信息定期公布等管理措施。对发展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环境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一票否决”,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参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拓创新推介平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近年来,德州市委为宣传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理念,交流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推介德州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推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促进基层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建立了“德州生态文明网”,创办了《德州生态文明》期刊,作为市委党刊《德州通讯》的特别期刊,已印发15期。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深入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大力倡导崇尚自然、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促使广大群众自觉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市、县党校都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必讲课程,引导党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引导重点监控企业自觉用生态观念指导生产并将生态文化建设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涌现出一大批节能减排典型,并成长起一批以节水、节电、节能为主改方向的生态环保和科技型企业;市教育系统把生态素质教育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生态环保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在大中专院校增设生态环保、新能源开发利用等课程,努力培养具有生态保护意识和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1   2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