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生态水城再升级

发布时间: 2014-09-17 14:09:17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绿色是生命的基色,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确定了美丽聊城、生态聊城的建设目标,高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两面大旗,全面整治抓精品,突出亮点抓工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创新模式,进一步拓展生态空间,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以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0多万亩;林业用地流转10万余亩。

一、增绿,拓展生态空间

自十八大以来,聊城市开展了植树增绿大行动。主要围绕“十纵九横,一网三环十片,两大经济绿色长廊”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重点抓好城乡道路“三化”综合整治(含绿色廊道建设)、环城林带建设、村镇四旁植树建设、水系生态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省界大型林带建设等“六大”重点造林工程,以高水平、大规模、密种植、厚绿带、多样性、彩相宜为目标开展植树增绿大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四大方面的突破:一是新增用材林防护林(含四旁植树)59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96万亩;二是新增经济林(含中药材)27万亩,全市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三是新增种苗花卉15万亩;四是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1万亩。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并稳定在40%以上,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65%以上。

为了全面实现四大方面的突破,聊城市主抓了六大重点造林工程,一是城乡道路综合整治工程。聊城市委、市政府确定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城乡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即对市和各县(市、区)连接线的国道、省道,实行绿化、美化、净化综合整治。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园林化设计的原则和环境卫生整洁的原则,统筹推进全市区域内市县连接线的绿化、美化、净化三项重点工作,高标准建设全市交通要道生态景观,整体优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城市形象。截至目前,此工程已完成投资36.5亿元,其中绿化投资9.8亿元;已完成土地流转9.4万亩;新绿化9.3万亩;已完成拆迁175.3万平方米。二是环城林带建设。本着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理念,在聊城市区外环外侧建设500米宽的,以高标准农田林网为骨架的生态林业产业带的城区周边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农田林网总面积为4.5万亩。在农田林网内合适的区域,结合现有的南环的植物园、西环的核桃园、嘉明经济开发区的聊城恒丰生态园艺有限公司“东昌菜园樱桃采摘基地”等林业产业形式,多模式地发展林业产业,如建立近郊采摘园、生态观光园、高效花卉苗圃等。截至目前,外四环外侧500米范围内的农田林网已经建设完成。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化面积4.5万亩(折合造林5000亩)。林业产业带正在发展壮大。三是村镇片林及四旁植树建设。聊城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区,可种植的大面积的土地基本上已利用完毕,可增加的大片林地告罄,但村镇社区等小片闲置地、沟渠路旁以及房前屋后零星隙地,水肥条件一般都较好,充分利用这些小片闲置地、零星地进行植树造林,潜力相当可观。自去年确定了打好三年大造林攻坚战以来,他们就把村镇社区片林及四旁植树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很多乡镇政府提供苗木,鼓励农民利用私有的四旁和小片空地,自行分散植树,保栽保活,谁种谁有。今春以来,全市村镇社区片林及四旁植树500余万株。四是鲁冀边界大型林带工程建设。鲁冀边界共涉及该市的莘县、冠县、临清3个县(市),董杜庄、张鲁、大王寨、王奉、斜店、东古城、北陶、烟店、唐园、先锋10个乡镇办事处,共149.39公里,其中漳卫河83.6公里,非河流界线65.79公里。在对边界沿线的土地类型情况、防护林带绿化现状情况、林种情况、主要道路节点绿化情况、项目区内县乡村驻地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鲁冀边界大型林带建设规划。规划新造林面积93522亩,其中护岸林33529.5亩,护路林11717亩,农田防护林19727亩,用材林28548.5亩。更新造林24084.5亩。五是水系生态工程建设。自2009年山东省启动水系生态建设工程以来,聊城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根据任务分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迅速启动水系生态建设工程,按照全市水系流域特点和生态主导功能,突出水城特色,着力打造江北水城生态宜居城市。水系沿线及周边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每侧建设150米宽的林业生态保护带,堤坝外侧延伸6公里范围内其余部分营造10公顷网格的林网。南水北调干线流域的30公里以上的河流,每侧营造不低于50米宽的主林带,两侧6公里范围其余部分营造10公顷网格的林网。其他河流每侧延伸6公里范围内,营造30米主林带,其余营造10公顷网格林网。截止目前,聊城市今春水系绿化面积达13万亩。六是农田林网建设。农田林网建设能改善农田小气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轻倒春寒、霜冻、沙尘暴、干旱风等灾害性气候危害,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农作物抗倒伏能力,促进粮食等作物高产稳产,同时可形成优美的森林景观,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城乡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有利于促进森林与社会的和谐,及民众的身心健康,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市农田林网存在着缺垄断档、空档、林带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等问题。去年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不大于400亩为一个网格的农田林网建设的新要求。林网由宽10-15米的3排乔木树种组成,即每个林网定植的树木面积折合为40-50亩。且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农田作物生长选择合适的树种。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共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25万亩。

二、护绿,提升生活品质

随着林木栽植量的逐年增加,更多的市民愿意走出家门,享受城市带来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美好生活。为了切实巩固绿化成果,该市建立了长效机制,科学规范管护树木。一是创新机制倡导土地流转。过去几年平原林业出现了“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怪现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木管护的问题,聊城市积极倡导土地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林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林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在流转工作推进过程中,针对企业、大户等林业龙头,按照“企业(大户)+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加强政策支持,在原则范围内给予适当倾斜,尽最大努力将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和大户聚集,帮助其做大做强。经过共同努力,涌现出一大批造林大户、企业、合作社等,比如临清有李群述、孙友林分别承包土地2000亩、3000多亩,打造了海棠园、银杏林,带动了周边群众;还有由林农大户和专业造林技术人员组成的新华大樱桃专业合作社。高唐县林业局和姜店镇共同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在国道105沿线建设集科研、生产、教学、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万亩生态林业示范基地;梁村镇依托艳丽苗木合作社,以韩庄村和李化梓苗木基地为基础,与内蒙古投资商合作,建设万亩彩色苗木、花卉种植基地等。林业大户,合作社示范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大发展。对于村集体和零星散户,则以村为单位,打破户与户之间的土地界线,逐步将土地整合再分配,指导散户按要求进行栽植。二是做好森林抚育工作。抚育作业是以防护林和用材林的中幼龄林为对象,进行以割灌除草、修枝、抚育采伐、抚育区内简易道路修建维护、抚育材集运、抚育剩余物处理、林地清理等为主的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应用先进、成熟的抚育技术,总结推广成功地抚育经验,抚育那些密度过大、结构不良、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的林分。促进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群落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三是集中开展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加大对不经审批乱挖大苗、非法侵占林地、超规定采伐林木案件及盗伐林木的打击力度。

三、爱绿,弘扬生态文化

森林在创造和奉献物质财富的同时,以其独特的形态美、色调美、音韵美、生机美,孕育和繁荣了灿烂的生态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建设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以和谐自然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

为了将爱绿护绿意识深入人心,该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公众的心灵,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二是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尤其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生态文化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将生态文化融入政府管理文化与企业文化之中,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宣讲团,宣传建设生态聊城美丽聊城的战略目标等;每年组织各机关及市民代表参加义务植树、组织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种植纪念林活动;引导全市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绿化模范单位、绿化模范村镇等;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 通过大众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爱绿护绿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递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各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