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让太湖明珠璀璨夺目 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发布时间: 2014-09-17 14:06:29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无锡地处太湖西北部,拥有太湖水面面积758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32.4%;占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的1/3。太湖无锡水域包括五里湖、梅梁湖、宜兴西部沿岸区和贡湖的一部分,湖域三面被陆地包围,一面向南方敞开,呈碟型、半封闭状。无锡水域平均水深1.8米,水体流动性及自净力相对较弱。
一、太湖治理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以来,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重现太湖碧波美景”的重要指示和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高科技产业城、宜居城”的总体要求为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组织全市上下开展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化危为机、真抓实干,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中趋好,总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太湖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改善,1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连续五年实现“两个确保”和水质改善目标。
(一)全力构筑保护区全覆盖体系。无锡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一、二、三级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1381.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8.9%;二级保护区1173.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4.5%;三级保护区2232.1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46.6%。设想通过8-10年的努力,将全市域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其中一、二级保护区建成绿色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全力构筑安全供水体系。完成南泉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取水口向湖心延伸了3000米,取水口水质全面提升。2008年无锡市开辟了长江第二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吨,制定了太湖、长江双源供水的转换方案,形成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双重保险”的供水格局,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拥有双水系水源的城市。为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水质,无锡市建设了南泉水源厂预处理工程和中桥、雪浪、锡东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在国内率先实现自来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全覆盖。目前正在抓紧建设锡澄水厂扩建工程(产能将达100万吨/日)、锡东水厂扩建工程(产能将达60万吨/日)和预处理工程,同时建设“安全供水高速通道”,敷设贯通锡澄、中桥、雪浪、锡东的清水互联通道,今年将全面建成投运。提前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6项指标全部持续稳定达标。市区所有水厂均建有尾水处理设施,水厂尾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全力构筑控源截污体系。全市已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73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超过200万吨。强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2007年以来新建管网超过4000公里,全市污水主管网总长度近8000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广泛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建成4172个“排水达标区”,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其中主城区达95%,形成了“排水用户全接管、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厂全提标”的国内一流的污水收集和处理体系。
(四)全力构筑新兴产业体系。2007年以来,无锡把太湖治理作为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倒逼发展转型。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市累计淘汰水泥产能50万吨、印染2000万米、皮革5万标张、化纤12.5万吨,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沿湖企业2610家,整改企业1217家,超额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二是加快调整工业布局。全市累计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新进工业集中区企业7169家,置换土地2.66万亩,其中市区107家重点企业完成了“退城进园”及“退城出市”。所有新建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律禁止新建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全市否决和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1400多个。三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在全市9个工业园区、57家工业企业开展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459个,1000多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600多家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200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四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出台《关于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6年计划(双倍增计划)》,全力培育物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与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以上。五是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全市累计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3.9%;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18个,总面积36.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个,无公害农产品264个,绿色食品216个,有机食品108个。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2011年全市化学氮肥、化学农药施用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33.2%和31.2%。
(五)全力构筑清淤调水体系。组织实施梅梁湖、月亮湾、竺山湖生态清淤工程,近年来太湖无锡水域累计完成清淤面积52.52平方公里,清淤量1356万立方米。加强调水引流以保持太湖生态水位,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连续5年“引江济太”通过望虞河引长江水入贡湖超过56.1亿立方米,梅梁湖泵站和大渲河泵站相继建成投运,2007年开机以来两泵站累计调水38.1亿立方米,对改善贡湖水源地、梅梁湖和城区河道水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全部完工,具备通水条件,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太湖流域“两进三出”的循环系统正逐步形成,太湖无锡水域换水周期长的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六)全力构筑蓝藻处置体系。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无锡市在蓝藻打捞处理方面形成了“科学化监测、机械化打捞、专业化队伍、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机制。全市累计已建成8座固定式、4座移动式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能力达到1.3万吨。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打捞蓝藻300多万吨。全市还建成2个蓝藻沼气发电和1个蓝藻生物有机肥项目,形成了蓝藻打捞—藻水分离—藻泥收集—沼气发电的产业链,为治理太湖、保护水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全力构筑河道整治体系。全市1284条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管理,圆满完成3年封堵沿湖地区376个排污口、城区533家单位截污工程目标任务。无锡“河长制”管理模式被拍成电影《河长》,在全国进行推广。按照省确定整治规划,加快推进13条主要入湖河道整治,通过排污口封堵、岸线整治、淤泥清除、生态修复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1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中有12条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与“十五”末相比,Ⅱ~Ⅲ类河流增加了2条,劣Ⅴ类河流减少了5条。
(八)全力构筑生态修复体系。全面开展沿太湖200米范围内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防护林和入湖河道生态绿地,全面取消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和环太湖1公里核心区的畜禽养殖,全面清除太湖贡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围内定置渔具及水上餐厅。加快沿湖“六大湿地”建设,完成环太湖200米(新区段)湿地、环太湖200米生态景观林贡湖村段建设和锡澄运河湿地公园、尚贤河湿地工程、管社山湿地、长广溪湿地(一期)、大溪港河口、梁鸿湿地公园等36处湿地修复工程。近年来,无锡市加大了绿化工程建设,新建了龙背山、吼山、大浮、界河等森林生态风景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1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达13.6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全国设区地级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并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城市群。
(九)全力构筑监测预警体系。全市共建成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含湖体15个浮动站),在太湖湖体布设了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了13个蓝藻分布视频监视系统,配备了太湖水环境应急监测船,利用遥控飞机和水下机器人加强蓝藻监测,同时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的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的监测体系。每年从4月10日起对太湖实施“湖泛”巡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对339家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360台(套)在线监控仪,全市COD排放总量9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都实现了在线监控。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将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推进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因地制宜、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加快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为主转变,从遏制水质恶化向重建生态系统转变,从单一工程项目向整体流域综合治理片区综合治理转变,从重视工程建设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一)全面实施“十二五”治太规划。无锡市在太湖流域率先编制了《无锡市“十二五”太湖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将实施10大类285项重点项目,总投资达458亿元。重点实施无锡太湖(蠡湖)新城片区、直湖港片区、望虞河西岸片区和宜兴太湖西片区 4 个重点区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4个重点片区各类重点治理项目156项,总投资约274.58亿,占全市“十二五”治太总投资的60%,使重点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为太湖水质持续改善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对国家治太总体方案(2008-2020年)进行中期评估和修编工作,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力争将无锡市治太重点项目纳入修编后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确保长期优质安全供水。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市 6 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全天候、立体式在线监控监管,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合理配置长江、太湖、水库等水源,完善自来水厂前端预处理、后道深度处理能力建设,扩建锡东、锡澄等水厂,加快“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建设,贯通锡澄水厂、中桥水厂、雪浪水厂和锡东水厂的清水。
(三)继续推进城乡控源截污。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太湖新城、城北、东亭、梅村、硕放等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增加处理能力40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实现一级A 排放基础上实施尾水生态净化和利用。加快污水主管网全覆盖建设,深化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全面实施新一轮1048片“排水达标区”建设,确保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十二五”要把削减农业污染作为改善太湖水质的重要措施,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全面推广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继续推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覆盖,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四)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在对望虞河西岸、太湖新城、直湖港、太湖西部宜兴沿岸4个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结合1284条(段)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的基础上,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强化河湖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以主要入湖河道为重点,从单纯的河道治理转向更大范围的流域治理,实现重点监测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持续上升。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消除城区河道黑臭现象。
(五)切实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实施并完善太湖安全度夏和枯水期保障供水安全工作方案,整合水质监测、蓝藻监视仪器设备,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制度和平台。落实蓝藻打捞、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推进治太“三河”(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建设,加快建设黄泥田港和喇叭口藻水分离站,完善蓝藻打捞和湖泛处置机制,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和枯水期供水安全。
(六)加强治太科技攻关。探索太湖治理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建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无锡太湖研究院,聚合国内外湖泊治理研究的各类资源和专家人才,围绕太湖流域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展开研究,为太湖治理与太湖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太湖新城湖滨流域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综合示范”等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切实解决一批太湖治理工作面临技术难题。科学评估各类治太工程绩效,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治太工程环境效益。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