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滕州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发布时间: 2014-09-17 10:54:55   |  来源: 联盟中国   |     |  责任编辑: 曹洋

 

滕州因荆河而名。《史记》记载:“黄帝第十子封于滕”。因荆河穿境而过,滕地泉流腾涌,故以“滕”为名。近年来,滕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的城市定位,以荆河为轴,大手笔开展秀美荆河生态建设,积极打造城市郊野公园——上善公园,为市民营造了生态、环保、亲水、休闲、游玩的胜地。

荆河发源枣庄市山亭区岩马水库、流入微山湖,绵长42公里,被称作滕州的母亲河。荆水汤汤孕育了滕州灿烂的文明,“三国五邑之地,文明昌明之邦”。7300多年的“北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地灵人杰:诞生了“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勇于自荐的毛遂、招贤纳士的孟尝君等历史文化名人。

秀美荆河生态休闲长廊项目是滕州围绕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的目标定位,实施的一项水系治理工程。

一、项目主题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70多万,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重点培育的10个县级大城市之一,该市提出了全域城镇化,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经验,达到这样的城市规模,城区周边必须配套大尺度的郊野公园,才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为此,滕州在城区北面以龙山、龙湖为中心,规划建设一处城市郊野公园;在城区西部以荆河上善公园为核心打造一处城市郊野公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治理河段42公里,2013年以来,重点实施了上善公园建设,东起白龙湾大桥,西至级西路,全长10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

二、主要措施

该项工程实施重点围绕打造“三廊一园”建设,发挥“四个带动”作用(带动城市扩容提质、工业经济发展、全域城镇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发挥农业观光、水利景观、绿色交通、郊野公园等综合效益。

一是打造城市郊野公园。该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定位,实施一批景观小品、如意岛屿、“党群共建纪念林”及娱乐场所配套设施建设,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80万株,并与5处森林公园、5处人工湿地、16片园林、32处休闲娱乐场所联通,形成了“一河多景、生态良好”的有机整体,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天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的人们络绎不绝,展现了“十里画廊、桃红柳绿、生态宜居、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

二是打造生态环保长廊。在荆河水系治理方面,滕州市确立了“234”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两保”即“保障出境水质达标、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念好“治、用、保”三字经,走好“点源治理、集中处理、截蓄导用、湿地净化”四步棋,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碧水工程”。投资3亿元,实施了1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及生态绿化、景观节点等基础设施,已建橡胶坝16处、桥涵36座,新扩水面13万平方米,增加蓄水量40万方,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完成了河滩、堤坝及沿岸宽100米的绿化林带建设,播种草坪、铺设生态砖5.8万平方米;实施了河道走廊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打造了白龙湾湿地、七星湖湿地等5处人工湿地,出境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确保了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形成了“条条河流有湿地,片片湿地水清澈,流域处处生态美”的人水和谐自然美景,人们套改《岳阳楼记》称赞治理后的秀美荆河:“白鹭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鸟语花香”。

三是打造绿色交通长廊。过去荆河沿岸仅有农业生产小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治理中,他们将河道清出的淤泥用于抬高加宽河坝,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实施了白龙湾大桥至级西路两岸坝顶铺设了双向20公里、宽7米的柏油路,实现了滕州东部与西部级索、西岗、姜屯等乡镇主干路网及17条通村路大联通,城区至西部城镇的通行时间压缩一半,方便了群众出行。同时,配套建设了高标准的自行车绿道,满足了市民运动休闲。河滩、堤坝及沿岸宽200余米的绿化林带,主要栽植桃树、柳树,林下间种油菜,春天来时,便映现“桃红柳绿油菜黄”的壮景。

四是打造农业观光长廊。在治理中,上善公园一改传统绿化旧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收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种效益,实现了政府减负、农民增收、生态绿化等多赢局面。目前,上善公园坝内外有农地8000亩,如果全部由政府绿化、管护,是一笔不菲的投入。该市引入农村产权改革机制,将农民土地全部流转,一部分栽植柳树、栾树等绿化树,大部分栽植桃树、核桃等果树,经济林不光能起到绿化作用,春花、夏果更具观赏性,而且还能使农民致富。2013年,首批流转的4500亩土地,被22个工商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承包,撬动民间资本500多万元,他们按照市里的规划要求,统一栽种了桃树、核桃,着力打造“桃红柳绿、花木繁盛”的美好景象,同时配套栽植油菜等经济作物,扩展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00元,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三、取得成效

一是环境效益。通过荆河水系治理,荆河水质COD从十年前的1200mg/L,减低到“十五”末的150mg/l,目前稳定降至25mg/l,全面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改善目标。城区段的小清河由于水体黑臭被称为“小黑河”又重新变回水体清澈的清水走廊,实现人与水、水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经济效益。2013年,首批流转的4500亩土地,被22个工商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承包,撬动民间资本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000元,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凸显了经济效益,土地流转使堤坝地从政府的包袱变成了农民的钱袋。

三是社会效益。通过实施秀美荆河生态长廊项目,在堤坝内外建设景观小品、如意岛屿等配套亲水设施建设,如今20公里长的荆河两岸真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正徐徐展示在滕州人民面前。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