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北京19部门公布人均工资:最高14万最低8万·电子发票两大问题待解:无法报销 平台不互通·苦候10年终获身份 私募基金告别野蛮生长·银监会发布新版管理办法 金融租赁公司·嘀打车本月第四次降补贴:每单补贴5元·钢价下滑至五年来最低 行业冬天远未结束·工业园区当起污染大户"保护伞" 权威人士...·食药监总局出手严 打倒逼医疗器械行业整...·尼康发声明道歉 称将按规定为用户更换新...·支付宝回应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等业务:请...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 网络维权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字号:

微信朋友圈集赞送港澳游? 或为“零团费”陷阱

联盟中国union.china.com.cn 时间: 2014-03-18 来源: 中国广播网  王利 张建亚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不少玩“微信”的朋友,可能都喜欢有空时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亲朋好友发布的照片、分享的公共账号文章等。遇到自己喜欢的,还可以点个“赞”,让朋友知道。

不过最近在微信上点“赞”,可能不仅是出于个人偏好了。有的朋友会分享一些商家营销活动的文章。有的商家甚至说:只要关注他们的公共账号,在朋友圈里分享这篇文章并收集到多少个“赞”,就有机会赢取奖品。

如果奖品只是个小礼物,您可能不会太在意。如果是5天4夜的深港澳双人游呢?这个诱惑可不小。不过您可能会问,这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忽悠”人的?最近合肥市民袁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合肥市民袁女士习惯性地刷微信朋友圈。其中,一个同学发的信息引起了她的兴趣,标题是“集赞”可双人免费五天四夜游深港澳,发布者为“凯旋旅游”的公众账号。其中提到,集满38个赞赠送港澳四天双人游,集满68个赞赠送深港澳五天双人游。

袁女士关注了这个账号之后,对方立即给她发来一个信息。

袁女士:我刚一关注,对方就给我发来了一条信息,要求我填写收件人姓名、地址、手机号码,说会将港澳双人游代金券邮寄给我。

这让袁女士生出不少疑惑。

袁女士:我还没集满38个赞啊,这样能直接获得代金券?当时我就犹豫了一下,我当时就没有填。

记者致电凯旋旅游,工作人员表示获得代金券后,游客吃住行全部免费,游客需自行前往深圳,香港方面会有旅行社接应。

工作人员:来回的交通费不包,过来深圳集合,每人交220的司机小费。

记者查询凯旋旅游官网发现,该旅行社总部在加拿大,并未在中国内地设有分社。而记者了解到,早前已有网友进行类似投诉咨询。

香港旅游发展局官方客服答复称,此类贵宾券(卡)其实是零负团费的翻版。通过多次强迫购买价格水分超高的商品,赚取高额回佣及支付游客在港的旅行支出。两地经营贵宾券业务的旅行社,多为未注册或非持牌旅行社,一旦需要维权,困难重重。

而另一个点赞免费旅游的公众账号,声称是“鹏城康辉旅游集团”,规则是只要用户关注公众号,转发累积获得28个赞,就能获赠单人深港澳五天四晚游,获68个赞就送双人游。

经记者调查,深圳只有一家鹏城康辉旅行社。但这家旅行社职员明确否认,公司从未在微信上开展过集赞促销活动,对方毫无疑问是冒牌的,提醒消费者不要上当。

负责人周女士:从来没有过,好多人给我打电话说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公司从来不搞网上什么团购和什么点赞,从来没有的。不知道是谁做的广告,一天到晚有很多个电话打过来,莫名其妙。我还想问是谁做的广告?!

“零团费”,顾名思义就是不花钱就能免费旅游,听起来是占便宜的事儿。前些年这种旅行团曾吸引不少游客,但因为强制消费、自费项目泛滥等,许多参团的朋友不仅没能省钱,还带回来一肚子气。

正因如此,在去年新修订的《旅游法》中,“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旅行团被明令禁止。想不到新版《旅游法》实施才半年,“零团费”旅游就换了个“马甲”,通过社交网络死灰复燃。

据我们了解,通过微信点“集赞”营销“忽悠”人的商家,并不仅仅是非法组织“零团费”旅游的旅行社。有商家承诺“集赞”送礼品,却以各种理由食言;还有不法商家把电信诈骗的套路复制到微信上,以送礼为名,行诈骗之实。微信“集赞”活动如何监管?消费者利益如何保障?

所谓“集赞”是微信兴起之后商家的一种营销方式。

律师丁兴:商家的这种行为,类似于合同法当中的悬赏广告。也就是说,商家以公共号发布这样的消息,构成合同法意义上的要约,就构成了合同法意义上的承诺,有要约有承诺,双方就构成了一个合同关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微信对于以企业名义申请的公众账号要求先经过工商等第三方资格认证;但对于个人申请的公众账号,无法进行资格认证,一些不良商家因此“钻空子”。

腾讯方面表示,不鼓励商家利用公众平台群发营销信息,强制或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的营销行为。一经发现此类信息将坚决打击,情节严重的,将被暂时封号或永久封号。

腾讯公关经理曲慧菁:近期,我们收到很多用户对于诱导分享行为的举报。经核实后,对涉及诱导分享的公众账号进行了处理。我们日后也将继续坚决打击各类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的内容和行为。

有业内人士表示,针对这些新媒体的营销,广告法等相关法规并未涉及,相关部门也缺乏合适而有效的监管渠道,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忽悠”。

的确,眼下网络营销监管的相关法律比较滞后,消费者在参与网络营销活动时切勿盲目跟风,参与前要了解活动是否真实,再决定是否参与。“集赞”有风险,“点赞”须谨慎。

责任编辑: 曹洋
热点观察
传媒动态
·网络时代需要强化“领网主权 ...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实施 网购可...
·网络交易成侵权重灾区 网购维...
·新浪微博广告收入1/3靠阿里 ...
·第三方支付转账拟年累计不超1...
·互联网协会倡议网购退货 建议...
·海外网奉献两会全媒体盛宴 全...
·乐视公布2014年15部新片计划 ...
·《十万个为什么》推平装版 比...
·新闻客户端除了看新闻 还能干...
联盟发布
·陕西茶企将抱团闯市场 做响做...
·新时代呼唤中国文化复兴的生 ...
·走访百家企业 见证品牌魅力
·广州军区石马铺干休所 让雷锋...
·“一张一世 真爱永恒”中艺金...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 ...
·中国将组队海钓国家队参加夏 ...
·同济大学出版社总编姚建中一 ...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书...
·亚太合作发展委员会北京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