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国戏曲如何走向下一个600年?

发布时间: 2016-11-04 11:25:3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王笈 |责任编辑: 君君

 

正在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在沪连演的“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集中国多个地方戏种的优秀演员和剧目,一时间掀起沪上戏迷和年轻观众的“戏曲热”。拥有着数百年智慧积累、承载着千年中国文化史精华的中国戏曲,如何在世界艺术竞争格局中走向当代观众、走向下一个600年?

11月3日在上海市文联举行的“当代中国戏曲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论坛上,中国戏曲界领军人物和代表艺术家们从与戏曲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的制作方、剧场方等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为中国戏曲的良性发展提供新思路。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尚长荣曾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饰演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并将京剧这一戏曲形式带进了当时年轻一代的心中。如今已入古稀之年的他仍清晰记得,20多年前学生们看完整场演出后,为京戏喝彩、相见恨晚的画面。

“按世界艺术之林来说,中国戏曲剧种之多、语言之丰富、旋律之幽美、武打表演之精彩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的魅力真是独特,又唱、又练、又表演,又有漂亮的身段和武打,可是到了现在也确确实实面临着挑战,”尚长荣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当今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守护本剧种的本体生命、本体风格,解决僵化和异化的问题,也要加深文化修养。这个戏唱来唱去,唱到了,拼的是什么?拼的是文化,拼的是一个戏曲人的底蕴。”

2010年,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在上海朱家角首演,“献礼”上海世博会,此后更在世界上创造了一段中国戏曲的“美谈”。连续7年,《纽约时报》等国外主流媒体都给予了该剧大篇幅报道。2012年,《牡丹亭》“踏”入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15年,《牡丹亭》演进了德国萨克森州的州立博物馆。

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的制作人之一、中国著名“昆曲王子”张军当天回忆起《牡丹亭》如何一步步走上国际舞台,忍不住感慨,“主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要用一个自己极其传统,但是要极其富有创意、全新、独特的方式,获得主流的关注和评价,并且在主流的这些艺文界、评论界和观众中引起交流、反响和沟通,中国文化才会不仅仅在华人社区演出。”

除了艺术家们通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从艺术角度摸索出的通向未来“中国戏曲梦”的可行之路,国内艺术院团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论坛上,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就分享了一套北京京剧院正在尝试的“新方法”,“我们现在实行了一种‘项目制’方法,让我们的每一个演员想做的事,在剧院里能够比较容易地做成。演员的想法通过立项,由剧院研究是否有意思,再给予机会,配置资源。”

“这种机制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演员被压抑的积极性得到了舒放,”李恩杰说,“大家公平地处理一些问题,我想就为我们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条件。这种方式我们感觉是比较符合发挥‘角’的作用、捧‘角’和‘造’角的这样一种要求。”


新闻热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