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科学普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锚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战略定位,以“接地气惠民生促发展”为工作理念,在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赋能创新发展、深化自身改革四大领域精准发力,推动科普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大理州科协连续三年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优秀”、连续四年机关党建考核“优秀”、连续五年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首届大理州青少年机器人暨无人机大赛颁奖现场。郭鹏昌/摄)
强化政治引领,科技服务有温度
大理州科协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构建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开展政策宣讲,第一时间传递党的声音,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出台委员联系科技工作者制度,建立200余人的科普专家库,编印《大理科苑50年——老科技工作者耕耘录》,全方位服务科技人才成长。搭建多层次交流平台,推动学术交流与政府转移职能承接,举办国际兰花茶花博览会等学术活动30余场,组织18次进修学习,推荐20余人次参评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1人获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人入围“中国青年女科学奖”候选人。成立政协科协界别委员工作室,开通维权咨询通道,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举办基层科技工作者影像展,宣传优秀事迹150余人次,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到组织温暖。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优秀站点,累计完成400余个样本调查,上报75篇意见建议,4篇被国家层面采用,连续四年获中国科协表彰。目前,全州科技志愿者达1.27万人,开展志愿服务800余次,服务时长2.3万小时,2023年获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聚焦重点人群,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力度
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大理州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构建“全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科普生态。
“十四五”以来,大理州累计争取科普项目资金4500万元,完成400余项项目入库,全部投入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为基层科普能力建设、科技培训和咨询、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资金保障,实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科普目标。

(漾濞县漾江镇脉地完小学生在观看机器狗表演。王文鑫/摄)
科普阵地持续扩容,大理市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弥渡县、宾川县获评“省级科普示范县”。建成大理大学生物科学馆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科普小镇2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6个,以及省级科普示范学校、社区、基地等各类载体78个,汇聚了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初步形成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体系。同时,祥云、永平、洱源等县科技馆相继开馆,填补了全州无实体科技馆的空白。

(洱源县宁湖一小学生在体验科普展教具。年耀红/摄)
青少年科普亮点纷呈,举办首届机器人暨无人机大赛,480名青少年同台竞技;开展“昆虫科普进校园”“天宫课堂”等活动120余场,覆盖8万余名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奖项212项,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获国家级奖牌34块,2025年参赛成绩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省参赛项目和获奖数最多的州市。“我从小就对科学很感兴趣,参加学校的科普活动后,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也明白了科学的重要性。我长大后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下关八小的学生小王说。2023年,州科协被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表彰为第3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
依托大理机关讲堂,为3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及应用》科普讲座;面向全民拓宽科普渠道,开展科普大篷车“五进”活动193场次,行程超1.8万公里,受益群众12万余人次;举办五届科普讲解大赛,推出防震减灾知识有奖竞答等互动活动。编制“科普地图”,打造科普旅游线路图,在苍山地质公园,游客可以了解到苍山的地质构造和形成过程;在喜洲古镇,游客可以参观白族传统建筑,了解建筑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旅游方式让我对苍山、洱海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片美丽的土地。”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先生说。2022年,州科协被中国科协表彰为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筑梦•流动十年‘优秀单位’”。
在主流媒体开设科普专栏,发布科普文章104期、节目42期,上线1900条优质科普视频,点播量超9万次;制作66条少数民族语言科普短视频,智能公交站牌循环播放覆盖50余万人次,科普宣传触达率持续提升,信息化传播动能强劲。《科技之光点亮苍洱:大理州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亮点纷呈》《云南大理:下好科普“五步棋”打造科普“新样板”》等稿件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实现了科普宣传的同频共振。弥渡县李克飞、欧阳雪琼被评选为科普中国信息员典型代表,受到中国科协通报表扬。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驱动有强度
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大理州科协积极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成烟草、葡萄、柑橘等科技小院集群,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宾川县农技协联合会获评“中国农技协百强农技协”,2人获评“百强乡土人才”。

(大理州首届创新方法大赛现场。张继彪/摄)
连续举办两届创新方法大赛,55个行业创新团队参与角逐,为企业提供专利方案、破解技术难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成功承办职业技能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选拔赛,建成26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云岭农科小院”“胡学礼专家工作站”,为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深入开展科技助农行动,组织“百名专家科技下乡”144场次,覆盖种植养殖大户1.5万余人次;依托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举办培训380场次,培训学员2.9万余名,州农函大分院连续5年获评“办学先进集体”。州老科协开展“万名专家讲科普”400余场,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2名个人获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宾川县鸡足山镇新川村农民查世忠通过县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果树种植培训,掌握了葡萄优质高产技术,在专家跟踪指导下,通过降密改架、配方施肥、病虫害规范化防控、提质增效等措施,使其种植的5亩葡萄年收入增加4万余元,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彰显了科普惠民的实效。

(中国农科院专家为宾川县葡萄产业“把脉开方”。罗建文/摄)
深化自身建设,改革创新有深度
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大理州科协推动组织建设向基层延伸、向行业拓展,推进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大理州将科普经费和全民科学素质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110个乡镇科协,实现12县(市)科协全覆盖;推动5所高校、3家州属医院成立科协组织,吸纳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兼职,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州拥有20个州属学会、1.1万余名会员,13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农户10万户以上;12县(市)均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反邪教协会,实现科普大篷车设备配备率100%,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今的大理,科普之花遍开苍洱大地,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科普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科学普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下一步,大理州科协将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进一步整合科普资源,创新科普方式方法,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力。”大理州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张继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