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星链织丝路算力通亚非——解码“丝路星链计划”的合作密码

时间:2025-11-1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期间,在昌吉的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内,跨境数据流正通过量子加密通道日夜奔涌。当嘉宾们步入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一排排闪烁着指示灯的算力服务器整齐列队,构成气势恢宏的超级算力矩阵,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跨境数据流——千万亿次级运算能力正同步处理中亚油气管道监测数据,秒级生成安全预警,无不惊叹于“丝路星链计划”的科技魔力。这场横跨亚欧非的科技合作实践,正以“星为眼、算为脉、合为魂”的独特架构,编织出数字丝绸之路的崭新图景。

图为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代表来到昌吉与中国新疆空天地一体化实验室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参观座谈。岳勇超摄

技术创新最终要扎根民生土壤。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农田,“星链+AI”给出的定制化种植方案,让小麦单产提升12%、化肥用量减少20%;中亚的油气管道沿线,毫米级沉降监测技术将故障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小时,守护着“能源动脉”安全;非洲萨赫勒地区,蝗灾迁徙预测模型可提前72小时精准预警,为粮食安全筑牢“数字盾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让科技合作摆脱了“抽象概念”,成为惠及沿线民众的务实举措。

图为嘉宾正在详细了解算力中心运行情况。岳勇超摄

开放共享是“丝路星链”的鲜明底色。计划不仅联合哈、乌、塔三国共建国际实验室,更启动“丝路科学家”计划,每年定向培养50名中亚科研人才,主导制定《卫星遥感数据共享规范》等区域标准。多语言农业专家系统、跨境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打破了语言与技术壁垒,让不同国家的科研力量能无缝协作。从新疆昌吉的棉田到非洲的蝗灾防控一线,技术输出正转变为“能力共建”,形成“研发-应用-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天山脚下到乞力马扎罗山麓,“丝路星链计划”用卫星织就合作之网,用算力搭建互通之桥。这场跨越大陆的科技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国“AI+卫星+算力”的硬核实力,更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当卫星信号穿越云层,当算力数据流跨越高山,一条连接亚欧非的数字纽带正加速成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的科技动能。(杨健、岳勇超)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