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源县:党建“金手指”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动一切工作的“总开关”,围绕“组织起来、服务下去、治理增效”的主线,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强大动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发家村:从“穷山沟”到“金窝窝”
近年来,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发家村党总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要素组织起来,深耕以万寿菊和魔芋为主导、以雪莲果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构建“农社企”发展共同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二次分配机制,实现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打造共赢“动力源”。
依托古树、古井、古驿道、红色文化“三古一红”的独特资源,发家村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激活假日经济和郊游经济,成功实现了多重转变,“村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村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乃至“店主”,“穷山沟”变“金窝窝”。
海坪社区:惠民“幸福园”
中安街道海坪社区党总支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以开办“香”村大食堂为创新支点,联动撬动就业帮扶、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与人居环境提升,烹出了一锅饱含民生温度的“幸福佳肴”,实现“服务一老一小、带动就业增收、提升治理效能”的多重效应,探索出一条富有温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该社区依托烤烟、肉牛养殖、辣椒、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将居民牢牢“链”在增收产业上。特别是“彝娘绣坊”,吸纳60余名绣娘,以“手工+机器”双轨模式,让千年彝绣“潮”起来,为妇女们开辟了守着家、抱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锦绣钱途”。
白龙洞村:“小举措”书写治理“大文章”
后所镇杨家坟村委会白龙洞村党支部以“小举措”推动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以“小载体”凝聚“大共识”,把村民思想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治理的“方向盘”,将富源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纪念馆、红军后所宿营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注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涵养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探索群众“积分”管理,让“小积分”发挥“大作用”,用“小积分”兑换出“大文明”;把村内人居环境提升作为乡村治理的“基脚石”,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花香村寨”“花香庭院”,以“小庭院”优化“大环境”;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企业+群众”等“1+N”模式,大力发展芥菜、辣椒等特色农业,以“小产业”促进“大民生”。
杨家坟村:巡回调解化解“老大难”问题
后所镇杨家坟村在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342”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历史遗留“老大难”等矛盾纠纷问题,成立矛盾纠纷巡回调解工作专班并开展巡回调解工作。巡回调解工作多方联动,主动服务,采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调解方式,灵活调解了复杂的矛盾纠纷问题,有效解决了基层矛盾纠纷,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后矿社区:老矿区焕发新活力
胜境街道后矿社区属典型的厂矿型城市社区。该社区坚持“服务型”定位,把90%以上空间用于服务群众,通过功能叠加、一室多用,实现便民服务、文化休闲、学习提升、共建共享、社会治理五项功能区全覆盖。基层阵地由“办公区”向“服务区”转变,工作主体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服务形式由“指定式”向“菜单式”转变,真正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温馨家园。
该社区还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实现“旧巢”引“新凤”,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推动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反哺”基层治理模式,让“沉睡资产”变身基层治理“源头活水”,提升了社区居民“最大幸福指数”。(路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