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银龄赋能”助力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积极探索“银发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聚焦离退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系统谋划、平台搭建与机制创新,引导其发挥专业、阅历与组织优势,以“传、帮、带、促”等多种形式投身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了老有所为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以“传”授艺,赓续文化血脉。鼓励具备非遗技艺的老干部担任“传承导师”,通过师徒结对、校园传习、社区教学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例如,西三镇退休教师志愿服务队深入当地小学,教授阿细语言、歌舞、刺绣等,将非遗融入“大课间”与主题班会;原市文化馆馆长陈保舜持续指导乡镇申报传统文化保护区,助力红万村、高甸村等传承基地建设。

以“帮”促研,夯实文献基础。发挥离退休干部在文史研究、资料整理等方面的专长,参与非遗谱系梳理、古籍征集与档案建设。如市文联退休干部黄光平带领团队深入村寨采集口述史料,参与文物修缮与碑记撰写;彝学会志愿服务队系统整理《爱佐与爱莎的故事》等彝族古籍,编辑出版《弥勒彝学》等刊物,弥勒第一医院退休人员毕自荣编辑《阿细山乡》等书籍,原弥勒报社社长梁刚编撰《弥勒非遗文化》文献,为非遗存史立档。
以“带”扩面,提升传播能级。借助离退休干部的社会影响力与组织能力,牵头策划非遗展演、文旅推介与跨境交流。例如,退休人员石光兰、钟艾伦在市老年大学任教并参与策划“非遗贺新春”等活动;组织阿细跳月助阵贵州“村超”,赴河南开展文旅推介,并推动《阿细跳月》等节目亮相越南“奥黛周”,实现非遗“走出去”。

以“促”求新,激活发展动能。引导离退休干部结合阅历智慧,为“非遗+”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推动“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模式落地,依托可邑博物馆、蚂蚁哨传习馆等开发体验式项目;协助开发竹园红糖、彝族刺绣等文创产品,提升非遗市场价值。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老干部协同策划“非遗正青春”主题活动,三天吸引上万人次参与,社会反响热烈。
弥勒市坚持以老干部专长和兴趣为基础,以非遗项目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老有所为”与“非遗所缺”的有效衔接,激发参与内生动力。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代际的协作网络,为“银发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模式。(李津津、弥勒市委老干部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