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搭把手” 产业“富”了村民兜
今年年初,木垒县白杨河乡将党建引领视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红色引擎”,与各村党支部热烈研讨、精准谋划。双泉村积极响应,率先成立了合作社,将目光聚焦在大棚种植上,开启了“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创新模式,决心培育多元化种植业态。

白杨河乡双泉村恒溢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平菇。潘安摄
村党支部挑起了产业发展的重担,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他们多次召开会议,挨家挨户征集民意。最终,确定了“党支部领办、村民自愿入股、统一经营管理”的合作社模式,在组织架构上,党支部书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统筹安排着合作社的航向,支委成员各负关键职责,党员骨干冲锋实操。逐渐形成“支部牵头、骨干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白杨河乡双泉村村民王秀萍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她独自种地,收入很不稳定,还总担心遇到天灾。现在,党支部带头成立了合作社,邀请她自愿入股并统一管理,她笑着说:“现在心里踏实多了,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白杨河乡双泉村社员与村干部一起分装菌包。潘安摄
合作社秉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原则,结合当地气候与市场需求,选定平菇、羊肚菌等多元种植品类。面对羊肚菌种植技术难题,党支部书记毫不退缩,带领团队四处考察学习,经过不懈努力,试种终于成功,还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技术规范。在种植布局规划上,合作社采用错峰种植、品类互补的方式,巧妙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大棚利用率,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为保障合作社长效发展,双泉村党支部秉持“建章立制、规范运行”的思路,一方面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合作社收益分红”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明确收益分配方案,在扣除成本后,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充实村集体经济,另一部分按入股比例分红给村民,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李美昱、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