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云南福保:从“云南第一村”到生态文旅新地标

时间:2025-11-11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昆明滇池东岸,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福保村。11月8日,“强信心”媒体行走进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福保村。昔日从农业村落走向工业集群的福保,如今又在生态转型中迎来新生,以“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全新面貌,成为昆明乡村振兴的又一张亮眼名片。

夜晚的福保半岛商业区

福保村自明代建村已有500余年历史,村民世代以农耕、捕鱼为生。改革开放后,福保抓住机遇,创办翻砂厂、造纸厂、彩印厂等集体企业,实现从农业到工业的跨越,成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

“我们打造的是农文商旅融合发展项目,既保留了厂区改造的多元消费场景,也守护了农田的自然生态,更联动村民深度参与运营。”福保半岛项目运营负责人王爱媛介绍,项目依托福保村“一山、一水、一半岛”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滇池、西山、湿地、田园、村落、工业遗迹等资源,融入云南本土文化、现代工艺创意、福保在地文化等,让村庄在转型中避免了“重开发轻保护”的误区,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为村民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福保半岛农田观景区

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福保”到90年代的“工业福保”,再到如今的“文化福保”,福保村的转型轨迹清晰而坚定。“现在引进了新的业态,加上常态化的绿化管养、治安管理,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福保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宏细数村庄变迁,曾经的工业厂区蜕变为特色消费空间,昔日的农田周边增添了休闲设施,游客络绎不绝。更让村民欣喜的是,新业态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绿化维护、场馆运营、服务接待等岗位优先向村民开放,“大家不用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新业态给我们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机遇。”

对于村民张文利而言,村庄的转型让她的兴趣变成了事业。作为土生土长的福保人,张文利从小热爱手工活,如今她在“云朵社工”组织的带领下,以“福村花娘”的身份,围绕竹编和花艺进行创作,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和产品。“本村人对村子的情况最了解,没想到从小喜欢的手艺能变成事业,很有成就感。”张文利笑着说,越来越多游客走进福保,她的手工制品也成了游客眼中的“乡愁好物”,既传递了本土文化,也让自己的收入稳步提升。

福保秀娘

在福保村的转型中,文化惠民与特色业态相辅相成。“云朵社工”组织扎根村庄,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惠民服务,从文艺活动策划到公益培训开展,让村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精神生活更加充盈。而一批特色商家的入驻,为村庄注入了新鲜活力。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成效显著,2025年1月至10月,福保村累计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国庆期间接待游客24万人次。

福保半岛原创舞剧

如今的福保村,农田与业态共生,传统与新潮交融。村庄在生态转型中焕发新生,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福保村的转型,是云南乡村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生动缩影,这不仅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文化赋能、村民共享”的乡村振兴路径。(记者欧霁娴)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