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凿一刨传匠心 木垒拔廊房技艺获新生
在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青砖灰瓦的老院里,木刨划过木料的“沙沙”声常伴着晨光响起。76岁的张世泰端坐案前,手中凿子起落间,一个榫头渐显雏形;身旁60岁的胡建军屏息凝神,仔细临摹师傅的手法。这对师徒,是英格堡乡拔廊房传统建造技艺仅存的传承者,一凿一刨间,守护着乡村百年的建筑智慧。
张世泰与拔廊房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小时候跟着父辈在村里盖房子,看他们给房檐做‘拔廊’,木头拼接严丝合缝,不用一颗钉子也能稳固几十年,打那时起就着了迷。”从搬木料、磨工具的学徒,到能独立设计、主持建造的匠人,张世泰用了近50年。拔廊房作为北疆乡村特有的传统民居,其“拔廊”部分以榫卯结构为核心,既防风避雪,又兼具装饰性,每一根木梁的弧度、每一个榫头的尺寸,都需要依据房屋朝向、气候特点精准测算,是手艺与经验的结合。

拔廊房手艺人张世泰正在做木制摆件。姜巍摄
过去几十年,张世泰参与了月亮地村及周边乡镇数十座拔廊房的建造与修缮,村里不少有年头的老宅子,都留下了他的印记。“最忙的时候,从开春到入冬,天天泡在工地上。”说起当年的光景,张世泰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身边的刨子,眼神里满是自豪。
随着钢筋水泥等现代建材普及,耗时费力的拔廊房建造技艺渐渐被冷落,愿意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转机出现在5年前。土生土长的月亮地村人胡建军,在月亮地村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时,看到村里的老拔廊房要进行改造,又听闻张世泰的手艺面临失传,主动找上门拜师。“小时候住的就是拔廊房,夏天在廊下乘凉,冬天躲在廊里避寒,那是咱村的根。”胡建军说,起初他担心老匠人不愿外传技艺,没想到张世泰一口答应,“手艺不是私藏的,丢了才可惜!”
从此,老院的木作声再也没停过。从认识木料、辨识榫卯样式,到学习刨木、凿眼、拼接,张世泰教得仔细,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连工具的握法、用力的技巧都反复纠正;胡建军学得认真,随身带着笔记本,把师傅的叮嘱、操作的细节一一记下,白天跟着师傅实操,晚上还对着图纸琢磨到深夜。
“做拔廊房,讲究‘稳、准、细’,榫卯差一分,整个结构就不牢。”一次,胡建军在凿制榫头时偏差了几毫米,张世泰拿起木料,指着接缝处严肃地说:“咱手里的活,要对得起房子,更要对得起后人。”从那以后,胡建军对自己要求更严,一块木料不满意就重新再来,直到达到师傅的标准。

张世泰师徒二人完成的月亮地村拔廊房。周坤摄
如今,胡建军已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拔廊修缮工作,师徒俩还一起参与了月亮地村农耕博物馆的拔廊房框架制作,修建了月亮地村望舒别院。在施工现场,张世泰站在一旁指导,胡建军熟练地测量、切割、拼接,木刨划过木料,卷起层层木花,阳光透过未完工的拔廊,在两人身上投下温暖的光影。“现在村里不少人看到老手艺又‘活’了,都来打听拔廊房修缮的事。”胡建军笑着说,他想跟着师傅把技艺学扎实,将来不仅要守护好村里的老宅子,还要把拔廊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只要有人学,我就一直教下去。”张世泰看着忙碌的徒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英格堡乡的田野乡间,拔廊房的木作声再次响起,这门承载着乡村记忆的传统技艺,正在坚守与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张超群、胡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