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火代代传 民族团结育新苗
在滇中杞麓湖的柔波旁,坐落着一座被时光浸润的蒙古族乡——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这里是省内蒙古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同时也是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家园,蒙古族与汉族、彝族、白族等兄弟民族世代相邻,在杞麓山脚下共耕沃土、共传技艺、共谱欢歌,让“歌舞之乡”“建筑之乡”“甜瓜之乡”的美誉,自然融入田间地头的烟火日常。

近年来,兴蒙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非遗进校园”深耕为文化传承的沃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图文展板、讲解互动等形式,让通海高台、洞经音乐等非遗项目走进师生视野。
日前,兴蒙乡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邀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清丽携徒弟走进兴蒙中心小学,开展“市级非遗蒙古族服饰”专题教学。

活动中,传承人赵清丽不仅向学生们讲述了蒙古族自元代入滇后,与周边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深度交融的历史故事,还展示了“一叠水”“二叠水”“三叠水”蒙古族服饰工艺的文化内涵。学生们在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穿针引线,亲手制作帽子、领子、衣袖,从生疏到专注的体验,非遗技艺的种子悄然萌芽。“原来每一针线里都藏着故事,我要让家乡技艺发光!”一名学生的感慨,道出了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从通海高台的华美、洞经音乐的悠扬,到蒙古族服饰的飞针走线、传统拓印的古法新生,兴蒙乡通过“非遗+”系列活动,让非遗技艺走出博物馆橱窗,成为孩子们手中跃动的文化密码。这些实践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更在童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续写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故事。
今后,兴蒙乡将持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动非遗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注入更鲜活的文化动能。 (云南网记者周鑫、通讯员冯夕霞、谢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