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从高原到高峰 云南喜获三项“群星奖”实现新突破

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1月4日,“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活动揭晓了本届群星奖所有门类终评结果,其中,云南省选送的《弹起弦子跳脚来》《云上梯田》《回家》三部作品分别荣获广场舞、舞蹈和曲艺类大奖,这是云南省参加群星奖以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云南群众文艺创作实力已跻身全国前列。

百里挑一,云南群文创作异军突起

据介绍,本届群星奖,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五部作品入围全国决赛,分别为器乐合奏《响到一起来》、群舞《云上梯田》、布依八音《回家》、广场舞《弹起弦子跳脚来》以及群众合唱《丰收乐作》,涵盖音乐、舞蹈、曲艺、广场舞等多个门类。

作为中国群众文艺领域的最高政府奖,群星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本届大赛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群众文艺工作者参评。经过初选、复评及终评,最终选出60个获奖作品(团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淘汰率高达98.8%。在这场近乎“百里挑一”的竞争中,云南的脱颖而出尤为珍贵,充分彰显了云南群众文化整体创作实力的显著跃升。

于沃土中生长,在淬炼中成金

这份成绩的珍贵,不仅在于奖杯的重量,更在于作品背后承载的深厚土地记忆与鲜明时代气息。它们在云南丰饶的民族文化沃土中自然生长,融合非遗智慧与时代叙事,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

楚雄州的《弹起弦子跳脚来》根植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左脚舞”,将古老欢腾的“咕遮”场面,转化为引发当代观众共鸣的集体舞步。红河州的《云上梯田》则将哈尼族千年农耕文明的史诗,凝练于春播、秋收与对歌的舞姿之中,让人类的劳作与自然的壮美在舞台上和谐共鸣,使舞蹈成为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

曲靖的《回家》以布依族天籁“八音坐唱”为韵脚,吟诵出一个关于生态文明的时代故事,让古老非遗成为传递“绿水青山”理念的生动载体。云南素有“歌舞之乡”美誉,而曲艺向来被认为是北方的强项。《回家》凭借“小题大做”的叙事力量,以举重若轻、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满堂笑声与喝彩。它的获奖显示出云南群文创作蕴藏着更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从深耕到薄发,一条系统性的文化路径

云南在“群星奖”上的卓越表现,并非偶然,背后是一条清晰而坚定的文化建设路径。

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持续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专项政策、设立引导资金、完善激励机制,为基层文艺创作营造了良好环境,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热情。

此外,省级品牌“彩云奖”的持续深耕与机制创新,为此次“群星奖”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云南群众文艺创作的权威平台和孵化器,“彩云奖”有效激发了基层的创作激情,通过定期举办评选、展演和交流活动,不仅为全省群文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建立了一套从作品挖掘、精心打磨到重点推介的完整培育链条。在此机制下,一大批植根云南深厚民族文化土壤、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得以涌现并历经锤炼。本届“群星奖”的获奖作品,正是从“彩云奖”的舞台上脱颖而出,经过反复修改与提升,最终走向全国最高领奖台的典范。

在人才培养方面,云南省通过“文润乡土•三进三传”等系统性工程,已培养基层文化骨干数千名,覆盖创作、传承、组织等多个领域。同时,通过“艺术名家工作室”等机制,以专业视野和精湛技艺,引领基层创作从“原生态”向“精品化”稳步提升。

在传播赋能方面,云南以省级品牌“彩云奖”为引擎,联动“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系列活动,搭建起一个“永不落幕”的群众文艺展演矩阵。据统计,全省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超三千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五千万。这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审美土壤的改良。

“群星奖”的历史性突破,正是云南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展现了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清晰路径。站在新的起点,云南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巩固并拓展这条从基层沃土到国家级舞台的良性通道,让更多的文化种子破土而生,让更多的艺术繁星点亮夜空,谱写新时代云南文化强省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