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县:绣宜居之城 织幸福之网

“十四五”以来,精河县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绣花”功夫深耕城市精细化管理,在执法规范、环境整治、智慧赋能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城市环境品质升级,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队伍提能+整治见效 城市秩序更井然
“以前流动商贩占道,路堵购物难;现在交通秩序井然,楼道杂物清,电动车停得齐,小区环境大变样。”精河县精河镇和平社区居民张佰环笑着说。

这正是精河县强化执法队伍建设的成果。通过定期业务培训、法律讲座及实战演练提升人员素养,同时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重点区域、时段采取“定点值守+流动巡查”,及时纠治违规行为。针对市容“顽疾”,精河县不仅清表面问题,更从根源破解:规划便民市场引导商贩入市,既解占道难题,又满足居民购物需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设施、增设停车位,让生活更便捷。
“我们坚持‘教育为先、处罚为辅’,整治前先与商户沟通,兼顾秩序与生计。”精河县城乡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贾尔旦别克・贾合斯别克表示,“如今居民主动参与监督,见乱贴小广告就给我们打电话,形成共治合力。”
此外,精河县还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审批、检查建筑工地,为大型车辆办理进城备案,守护了城市“面子”与“里子”。

绿化升级+分类治理 宜居底色更鲜明
作为城市“颜值担当”,“十四五”以来,精河县严格落实“绿线”管制,在城区道路打造景观绿化带,道路绿地达标率80.79%;通过“规划建绿、拆迁建绿”,完成人民公园、精河河道提质改造,新建蓝湾水韵广场、8个口袋公园及2座儿童游乐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48%。
“以前带孙子遛弯要走两站地,现在楼下就有口袋公园,健身、休闲都方便;周末去星河乐园,看孩子跑跳,日子特别舒心。”绿园小区居民李静说。
精河县还推广节水型绿化,采用滴灌、微喷技术降耗提效,打造节约型园林。“我们注重‘乡土味’,改建旧渠、修复河道时融入本地文化,让居民见绿更见乡愁。”精河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园林处处长朱亚峰介绍,“如今道路绿化带定时修剪,重要节点做绿化造型,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出门即见美。”
垃圾治理方面,精河县补齐设施短板,增设25处垃圾分类收集房、更新3000余个分类果皮箱,全县现有194个垃圾收集点、527个垃圾容器。生活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推动垃圾分类进家庭、学校、小区、机关、公共场所“五进”,引导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现在垃圾有分类房,社区还培训,孩子都知道‘厨余放绿桶,有害单独装’。”锦福小区居民马金箱说,垃圾分类让小区更干净,家人也养成了环保习惯。

平台联动+场景拓展 管理效率再提升
“以前楼下井盖松动,反映给社区第二天就修好,后来才知道是智能井盖自动报警。”滨河小区居民李霞霞感慨,“现在城市管理真‘聪明’,问题解决快,住着安心。”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精河县打造智慧城管平台,整合数据实现“实时监控、快速处置、精准调度”。平台运行以来,现场执法全过程记录覆盖率100%,精准处置问题653起,处置率超97%。

通过打破部门信息壁垒,精河县实现“一键联动”——如AI摄像头发现道路损坏,指挥中心可直接调度市政部门,平均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至40分钟;城市管理类群众投诉率降35%,执法满意度从72%升至89%。
“以往处理道路破损要上报、协调,耗大半天;现在智慧平台‘一键派单’,市政人员实时接任务,效率高多了。”精河县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负责人包尔江・居尼斯说道,平台还跟踪回访处置结果,确保群众满意。

此外,智能井盖、路灯、垃圾桶等物联网设备的推广,以及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让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更智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今的精河县城,道路洁净、秩序井然,公园葱郁、绿意盎然,管理高效智能。“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节点,我们将继续以精细化管理为笔,优化执法队伍、加大绿化投入,添彩居民幸福生活,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幸福精河。”精河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海勇表示。(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