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让人才活水滋养乡土中国

时间:2025-10-3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从返乡创业的“青年创客”到深耕田野的“科技特派员”,从守护非遗的“能工巧匠”到助农增收的“电商达人”……乡土中国的每一次蝶变,都离不开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如何让乡村人才活水畅流不息,滋养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不仅关乎乡村的当下发展,更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乡土中国的复兴,本质上是人才活力的复兴。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才由乡入城的单向流动,乡村面临“老龄化”“空心化”等多重挑战,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壮年外流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治理效能提升。乡村呼唤着人才“归巢”,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引才重在引心,振兴贵在融合。“归巢”并非简单的人口回流,而是要形成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要以产业为基打造聚才“强磁场”。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围绕特色产业精准绘制“人才地图”,建立健全动态更新机制,按需引才、精准对接,让人才发展与乡村发展同向发力。另一方面,要以环境为要构筑留才“暖心港”。从人才关切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入手,完善服务保障,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同时,健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打破隐形门槛,让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优秀的“软环境”应能推动人才从“参与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要进一步探索人才通过技术、资金入股和深度参与决策分红等途径,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参与感和成就感,真正让人才从“流入”变“融入”、从“扎根”到“生长”。

乡村人才振兴,不能仅依赖“外部输入”,更需激活本土人才的“源头活水”。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土专家认证等计划,推动“土专家”“田秀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要营造“多元共治”的人才生态,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鼓励退休干部、企业家、技能人才等“新乡贤”返乡,形成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的生动局面。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政策引导、情感联络、服务凝聚,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本土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和乡土归属感,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乡村人才振兴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政策制度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乡风乡情的“软浸润”。唯有以更开放的视野引才、更务实的举措育才、更包容的环境留才、更科学的机制用才,方能让人才活水在广袤乡土奔涌不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注入澎湃而持久的人才活力。(李佳佳、屏边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