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双柏县:文明新风润山乡 振兴画卷展新颜
走进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村村寨寨,整洁村道串起“红墙绿瓦”,文化墙绘讲述文明故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欢声笑语,田间地头、火塘院坝间理论宣讲亲切生动……一股蓬勃向上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近年来,双柏县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铸魂工程”,以“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好、文化生活热、农民精神富、群众满意度高”为目标,多向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与精神滋养。

强基固本,筑牢乡风文明“压舱石”
乡村治理是乡风文明根基。双柏县坚持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保障,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构建起“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严密组织体系。全县所有村(社区)“村规民约”100%修订,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全覆盖,并吸纳45名文化传承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参与,发挥示范作用。
针对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双柏县动真碰硬,开展“文明乡风月评议”,党员干部带头签订不承办违规酒席等承诺书超1万份;建立移风易俗常态提醒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对不良风气进行精准“祛湿除寒”。如今,“乡风正、民风淳”的氛围在虎乡大地日益浓厚。

理论铸魂,点亮百姓心中“指路灯”
思想引领聚合力。双柏县以“查姆宣讲团”为核心,依托“1+8+87+N”宣讲体系(1个县级总团、8个乡镇分团、87个村社小队、N名特色宣讲员),开展分众化宣讲2000余场,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查姆宣讲团”“文艺宣讲团”广受欢迎,音频《火塘话廉》获省广电局一类作品并入选2025年创新创优项目;文艺《绿水青山药飘香》登上省“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舞台,诠释“两山”理念。
彝汉双语消除语言障碍,方言土语讲透理论,文艺宣讲寓教于乐,“好人”调解式宣讲传递正能量……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筑牢乡风文明思想之魂。

宣传浸润,营造见贤思齐“好氛围”
线上线下齐发力,厚植文明土壤。线下,利用公路挡墙、活动场所等张贴公益广告5000余条次,赶集日、入户走访发放倡议书超10万份,文明提示抬眼可见。线上,“文明双柏”等平台开设专栏,推送信息5000余条,电视、广播常态化宣传,形成高密度声势。
榜样引领风尚。双柏县持续选树先进典型,杨绍兴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鲁泽美当选2024年“云南好人”,康宜华等获评“楚雄好人”,董树平等身边典型涌现。妥甸镇丫口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成为乡村文明标杆。
实践淬炼,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服务群众主阵地。双柏县探索“院坝协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模式,整合县乡村组“四级”宣讲员与志愿小分队,深入田间院坝,以“唠家常”方式解难题。
引导党员干部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民生保障等工作动力,把“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文明双柏”云平台发布活动1.68万个,开展志愿服务1.34万场次,服务时长近24万小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5000余件,惠及48万人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文化滋养,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文化是乡村根魂。双柏县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开展“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807场次,惠及51.18万人次,乡村夜晚“亮”起来;举办“品味书香”阅读活动130余场次,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乡村阅读推广人董树平带动书香弥漫乡野。传统节日焕发活力,围绕春节、端午等节点,组织文艺汇演、乡村运动会等活动,创作《指尖绣出幸福来》《普老表相亲》《绿水青山药飘香》等20余个接地气节目,展现村民昂扬风貌。

今日的双柏,文明已内化为乡村发展的基因,外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精神文明与物质富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越发生动、愈发精彩。(谭茹、崔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