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构建人大代表履职新模式 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人大代表“月入室、季进站、常回家”履职新模式,优化代表履职载体,深化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将代表优势与家站室阵地功能深度融合,有效激活代表履职活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人大力量。
机制先行:构建层级清晰的履职体系
“以前总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每月都能在村里的联络室见到他们,有什么困难当面说,民意传达方便多了。”三坝乡哈巴村村民真切感受,道出了香格里拉市人大代表履职机制创新带来的变化。为改善闭会期间代表履职中存在“虚化”“弱化”现象,香格里拉市结合实际,构建起层级分明、权责清晰的“月入室、季进站、常回家”履职体系,让代表履职有平台、有方向、有实效。
在层级划分上,活动精准覆盖不同级别代表:村民小组的市级、乡(镇)级人大代表需“月入室”,每月固定走进代表联络室,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各乡(镇)的州级、市级人大代表每季度“进站”,在代表工作站开展集中履职;全市的省、州、市级人大代表则定期“回家”,到代表之家参与调研、监督活动。三级履职网络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确保代表履职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
活动形式上,“3+X”模式成为代表履职的“标准动作”与“特色选项”结合的典范。“3”项规定动作筑牢履职基础——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确保代表履职方向不偏;组织代表学法,提升依法履职能力;接待选民、收集意见建议,畅通民意表达渠道。“X”则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灵活拓展,或开展产业发展调研,或进行民生项目视察,让代表履职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与群众需求共振。
闭环办理:让民意诉求落地有声
“意见建议提了有人听、听了有回音、回音有结果,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履职效果。”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介绍,为避免意见建议“提了就了”,该市建立起“收集—梳理—交办—办理—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以制度刚性确保“条条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在意见建议收集环节,代表严格按照《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收集反馈制度》开展工作,无论是“月入室”时村民反映的“小事”,还是“季进站”中代表调研发现的“大事”,都逐一记录、分类整理。能现场答复的立即现场答复;属于本级事权的,转交乡(镇)人民政府办理;超出本级事权范围的,由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给相关部门。
办理时限上,制度明确要求“一般问题3个月内办结,复杂问题最迟不超过6个月”,杜绝“拖延办理”“敷衍办理”。办理结果反馈同样注重时效性与互动性,既让群众知晓问题办理进展,也让代表掌握履职成效,进一步激发了代表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代表通过“月入室、季进站”活动已收集意见建议78件,其中66件由乡镇政府办理,9件上报市级办理。
民生答卷: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
在香格里拉市,每一件办结的意见建议,都是一张写满民生温度的“幸福账单”。良美村幼儿园的“撤私为公”、汤堆片区引水渠的重建规划,正是其中最生动的注脚。
上江乡良美村有904户、3008人,村里的幼儿园曾是当地家长的“心病”。这所私立幼儿园设有3个班,仅有3名教师和1名厨师,学费却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部分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邻村的公立幼儿园,每天往返十几公里,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在一次“月入室”活动中,村民代表将这一问题反映给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建议上报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教体局牵头,上江乡小学具体负责,上江乡人民政府配合,法律顾问参与的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幼儿园“撤私为公”。2025年9月8日,转型后的良美村公办幼儿园正式开园,31名孩子走进焕然一新的教室,园里配备了4名专业教师和1名炊事员,不仅学费大幅降低,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公办园,每天不用早起赶路,我们也能安心干活,真是太感谢人大代表了!”家长们激动地说。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尼西汤满村汤堆片区的村民。这片海拔2700米的土地上,生活着164户、812人,农业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该片区修建有一条3.5公里的引水渠,用于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水渠因高寒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出现大面积脱落、渗漏问题,期间虽经施工队修复,但问题反复出现,源头水无法正常输送到村庄,农田灌溉受阻,人畜饮水也成难题。
知诗尼玛、格茸拉杰等5名人大代表在“季进站”调研时,听到了村民的诉求。他们经过多次勘察、走访,最终联名提出“修建3000米引水沟渠”的建议,建议提交后,市人大常委会迅速交办,相关部门已将其纳入2026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不仅能解决812名村民的用水难题,还能为当地青稞、油菜等农作物增产提供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月入室、季进站、常回家”不是一阵风,如今,在香格里拉市的各个村组,“代表常进、群众常来、联系常有、效果常见”已成为常态。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始终坚持“党政所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代表所能”的原则,以“家”“站”“室”为载体,将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种常态化履职模式,不仅厚植了人大工作的群众基础,更激发了代表的履职活力——越来越多的代表主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从“被动履职”转变为“主动作为”,从“参会代表”成长为“民生代言人”。(赵杰、香格里拉市人大常委会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