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孟连:佤锦的传承与新生
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公信乡广科村,每当节日来临,身着佤族的村民便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佳节。
佤族织锦又名佤锦,是阿佤人民的一项生存技能,也是一项古法技艺。其特点是采用黑红为底色、多色相间为配色,通过一经一纬循环往复编织出多样纹样。其使用的工具是踞织机(腰机),织工坐地靠腰部发力绷紧经纱,通过按压经线、挑孔、引梭、拉纬、打紧等精细手工步骤完成织造,体现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佤族群众举行庆祝活动。吴兴龙/摄)
但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下,这项技艺一度面临“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困境,传统织锦仅满足佤族群众的日常穿着,加之色彩缺乏个性、款式较陈旧的原因,让年轻一代更青睐服装店中各式各样的衣物。“当老人不再传授、孩子不再学习,青年不再穿戴,佤族的民族服饰便会逐渐消逝。”佤族妇女叶雷的忧虑,道出了文化断层的危机。
转机伴随着孟连县文旅产业与非遗的深度融合而来。2022年,普洱市文旅局组织非遗研修班,叶雷怀揣着守护民族根脉的使命,远赴上海求学。
在上海的全国染织刺绣研修班,叶雷“如饥似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撞色原理”“文旅产品设计趋势”等内容。她大胆地将现代渐变色理念注入传统:粗犷的菱形纹晕染开玫瑰粉的柔美,古朴的线纹交织着松绿色的生机。泼水节飞溅的水花、孔雀舞灵动的翎羽,这些鲜活的文旅元素也被她巧妙提炼,化作织锦上跃动的图案。古老的佤锦,在她的构思中焕发出时尚活力。
学成归乡后,叶雷迅速组织并召开了本村织锦工艺交流会,将自己在上海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村妇女。与此同时,孟连县妇女联合会、孟连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在广科村开展了佤族织锦技艺传承培训活动,为当地织锦技艺的传承注入了官方支持力量。这些单位从政策引导、文化资源协调等多个方面入手,有力地助力村民系统学习织锦技艺知识。

(叶雷传授织锦工艺。吴兴龙/摄)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是叶雷的销售秘诀。微信朋友圈、抖音视频里,织娘们专注的梭织身影、叶雷身着改良佤装在橡胶林、果园间的“乡村T台秀”,让佤锦魅力直达云端。线下,新米节等庆典成为舞台。精心布置的展位上,村民现场演示织造,“游客定制纹样”服务吸引眼球。这套“非遗+文创”模式,让佤锦价值飙升。“现在我们一套织锦价格从过去的200元左右,跃升至600元至2000元不等!”叶雷欣喜地说。
产业兴,则人气聚。2023年,叶雷在村里开起了首家融入地方特色的“文旅百货店”,同时,向孟连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申请了许可证成为村里的第一个特色终端。货架上,承载着新生的佤锦与各类民族特色产品并肩,成为吸引游客驻足的文化窗口。“佤族织锦就是我们的新产业!”叶雷信心满满。

(叶雷“文旅百货店”展示的佤族织锦。吴兴龙/摄)
经线,是佤族千年不辍的文化根脉;纬线,是叶雷与乡亲们注入的时代创新。在她与无数织娘翻飞的指尖下,一幅“产业兴、文化活、乡村美”的振兴画卷,正随着梭子的往复,绚丽铺展。古老的佤锦,在传承与新生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吴兴龙、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