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沅平掌村:高标准烟田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里,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锚定“稳定烟区、稳定烟田、稳定烟农”不放松,把高标准烟田建设当作切入点,依靠设施升级、技术革新以及产业融合,推动镇沅烤烟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为山区乡村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生态优美”的新发展之路。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平掌村作为示范样本,其建设实践与成效,为全市烟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平掌村高标准烟田烟株长势。石雯/摄)
破瓶颈:设施升级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
平掌村烟农李青林在谈到高标准烟田建设带来的改变时,感慨道:“过去地块零散,灌溉困难,种烟只能听天由命;现在田地规整成块,机耕道路通了,灌溉水渠也通了,机械化作业的效率提升了好几倍,收入也增多了。”

(平掌村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完工后。范警源/摄)
镇沅县局(分公司)在普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指导下,针对烟区地块碎片化、农业用水保障不足、机械化作业受限等难题,精准契合烟农生产需求,争取到行业投入资金1300.12万元,于2023年开启平掌村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项目围绕“土地整理、路网构建、水利配套”这三大核心要点,完成了2000.29亩土地的整合与优化,修建了37条机耕路,总长19.58千米,铺设沟渠9.75千米、管网31.84千米,新建10个蓄水池,总容积达1300立方米;项目竣工后,直接受益的烟田面积达到6744.33亩,实现了“地块连成片、沟渠绕田走、管网通到地、机械进烟田”的重大转变,彻底改变了平掌村烟叶生产“靠人力、看天气”的传统模式,为产业提升质量和效益筑牢了硬支撑。

(平掌村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排水渠竣工。罗兆明/摄)
聚合力:机制创新激活规模化发展新动能
“土地流转之后,我把家里其中的5亩地交给村委会统一管理,自己在烟田打工,一年务工收入能有3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种烟收入,一年下来比以前多了2万多呢!”平掌村村民李青林增收的事情,是当地土地要素改革成效的鲜活体现。
为解决土地分散经营的难题,镇沅县局(分公司)积极争取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以及勐大镇党委、政府支持,指导平掌村创新性地构建“村委会+合作社+烟农”三级联动的土地流转机制。借助政策宣传、收益计算、利益协调等方式,累计整合流转土地4000亩,既解决了“地块零散难以管理”的问题,又依靠集体土地经营收益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

(镇沅县茶特中心配套建设的电能烤房。罗兆明/摄)
土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给规模化种植创造了契机。伴随植烟地块宜机化改造工作的推进,平掌村烤烟种植面积从改造前的534亩提升到了1189亩,顺利进入“千亩烟村”的行列;烟农售烟收入也同步从259.33万元增加到608.18万元,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与此同时,县局(分公司)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励种植能手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出2片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种植区,还联合农业部门、茶特中心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带动本地新增劳务岗位超过200个。2024年,平掌村依靠烤烟及关联产业带动劳务收入约1400万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让更多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提效能:农机农艺融合打造绿色生产样板

(平掌村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农机翻犁。周启磊/摄)
在平掌村的烟田里,一台台移栽机、中耕培土机穿梭作业,合作社农机手黄忠明操作着设备,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3亩烟田的移栽任务。“以前人工移栽,1个人1天最多种1亩;现在用机械,效率提高10倍还多,栽得还整齐。”李青林说。
为推动烟叶生产降本增效,镇沅县局(分公司)以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整合资源指导平掌村烤烟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化农机服务队,配备耕整地、移栽、中耕、采收等各类农机设备30余台(套),实现农机资源跨区域调配。目前,平掌村烟区整地理墒、中耕培土、移栽等核心环节机械化作业覆盖率达90%以上,不仅降低了烟农劳动强度,更保障了生产标准化水平。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全过程。勐大镇聚焦“节水、减肥、减药”目标,在平掌村实施“滴灌上山、坝区增效”攻坚行动,为1178亩烟田(覆盖全部种植面积)铺设滴灌系统,通过科学调控实现水肥药精准施用。据测算,滴灌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5%,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走出了一条“生态友好、资源高效”的绿色种植之路。
促融合:粮烟协同构建多元增收新格局

(平掌村高标准烟田烟株长势。石雯/摄)
“烟收完种蚕豆,土地不闲置,去年2000亩烟后蚕豆卖了2200多万元,今年订单已经签到2500亩了!”平掌村村委会书记汤美刚指着田地里的蚕豆苗介绍。

(烟后蚕豆长势。范警源/摄)
为防止烟田出现季节性闲置情况,镇沅县局(分公司)创新了“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发展思路,引导平掌村村委会、烤烟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建设冷链物流储藏设施,探索“烟叶+非烟产业”双订单双合同模式。2024年,平掌村示范推广种植烟后蚕豆2000亩,采用“企业提供种子技术,合作社组织种植,产品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实现销售收入3200万元,带动参与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当前,2025年度2500亩烟后蚕豆订单已完成预签,土地流转工作也在同步推进,“烟-粮”轮作的稳定机制正逐步形成,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拓宽了烟农的增收渠道。
建机制:管护制度保障设施长久惠及民众
“管网浇水按照1.5元/立方米来收费,收上来的费用专门用于管道维修和水池维护,这样大家用起来也安心。”平掌村的管护员拿着台账,介绍设施管护资金的使用状况。

(平掌村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管网过河悬架。罗兆明/摄)
为确保高标准烟田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镇沅县局(分公司)指导平掌村建立“有偿使用+专人管护”长效机制:对管网、蓄水池等水利设施实行水费制管理,按1.5元/立方米标准收取水费,专项用于设施日常维修、保养;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人,组织烟农参与日常巡查,建立“早发现、早上报、早解决”的问题响应机制,切实落实“谁使用、谁管护”责任。
谋未来:持续深化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产业融合空间、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完善管护机制,让高标准烟田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源’”。镇沅县局(分公司)副经理查正权表示。
在产业融合方面,平掌村将在稳定烟后蚕豆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引入特色蔬菜、鲜食玉米等高附加值作物,优化轮作模式,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冷链物流、初加工设施效能,构建“烟+N”多元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在科技赋能方面,计划试点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烟田墒情监测、病虫害智能预警等领域,引进适应山区的小型智能化农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在设施管护方面,将探索引入专业化管护服务,完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激励政策提升烟农自主管护积极性,确保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从“零散地块”到“高标准烟田”,从“单一种烟”到“多元增收”,平掌村以高标准烟田建设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该实践证明,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农民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就能让传统农业产业焕发新活力,为山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范警源、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