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实细准效”五字要诀 赋能纪检监察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
纪检监察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喉舌”与“阵地”。“深、实、细、准、效”五字要诀,既是工作方法的精准指引,也是成效导向的核心标尺,五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为推动纪检监察宣传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力地推动宣传从“广覆盖”向“深抵达”转变,让纪法声音更接地气、更入人心,让纪检监察宣传工作更具思想穿透力、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为正风肃纪反腐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共识。
以“深”字铸魂,在思想引领上求突破
“深”是宣传工作的思想根基,核心在于深化理论阐释、深挖精神内涵,避免“表面化”“碎片化”。
结合党纪法规修订、反腐败工作新部署,推出系列解读文章、专题报道,将“大理论”转化为“小切口”,让理论宣传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廉洁元素,梳理本地红色廉洁故事、历史清官廉吏事迹,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廉洁文化IP,增强宣传的文化底蕴与思想穿透力。针对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误区、纪律意识薄弱点,通过案例剖析、专题研讨等形式,深挖违纪违法案件背后的思想根源,引导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向“不想腐”深度转变。
以“实”字立基,在内容供给上出真招
“实”是宣传工作的生命线,关键在于内容真实、导向务实,力戒“形式主义”“空洞说教”。
聚焦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的纪律保障等“实议题”,用真实案例、鲜活故事替代“空泛道理”,让宣传内容与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紧密关联。摒弃“单向灌输”模式,结合受众特点创新载体,如针对基层干部推出“微动漫”“短视频”,针对青少年开展“廉洁课堂”“主题实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接受度。
杜绝“重宣传数量、轻传播效果”的倾向,将宣传成效体现在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的提升、群众对反腐工作的知晓度与满意度上,以“实打实”的变化检验宣传实效。
以“细”字提质,在精准传播上做文章
“细”是宣传工作的品质保障,重点在于细分受众、细化流程,确保宣传“无死角”“精准滴灌”。
针对“关键少数”、普通党员、青少年、群众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对领导干部侧重“廉政警示教育”,对群众侧重“纪法知识普及”,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推送。从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到渠道分发、效果反馈,建立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机制,如在内容审核上严把“政治关、事实关、导向关”,在渠道选择上精准匹配受众触媒习惯。
在宣传表达上避免“生硬说教”,多用“百姓语言”“身边案例”,在警示教育中兼顾“震慑力”与“引导力”,通过细节设计让宣传既有“纪法硬度”,又有“人文温度”。
以“准”字发力,在靶向施策上见真章
“准”是宣传工作的核心要求,要义在于导向精准、内容精准、对象精准,避免“大水漫灌”“偏离靶心”。
始终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严格对标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确保宣传内容与中央精神同频共振,坚决杜绝“模糊表述”“错误导向”。聚焦纪检监察核心业务,精准解读党纪法规要点、反腐败工作进展、典型案例警示意义,避免“脱离业务谈宣传”,让宣传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廉政风险点,开展“定制化”宣传,实现“精准发力、靶向施治”。
以“效”字收尾,在成果转化上求实效
“效”是宣传工作的落脚点,目标在于实现“教育引导、文化浸润、凝聚共识”的综合效果,推动宣传成果向治理效能转化。
通过典型案例宣传、纪法知识普及,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将宣传内容转化为纪律自觉,提升拒腐防变能力。推动廉洁文化融入阵地建设、家风建设、社会治理,打造“廉洁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廉润心,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通过及时宣传反腐败工作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展现纪检监察机关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凝聚“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反腐合力。
“深、实、细、准、效”五字要诀,贯穿纪检监察宣传工作的全流程,构成了“铸魂—立本—提质—发力—收尾”的完整闭环。唯有将五字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纪检监察宣传工作既有思想的“深度”、内容的“温度”,又有传播的“精度”、成效的“力度”,真正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舆论支撑。(何维龙、迪庆州纪委监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