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雪域松茸季收尾 锁鲜干货赋能“林下经济”
深秋时节,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间逐渐归于静谧,为期数月的鲜松茸采摘季落下帷幕。交易市场里冷链车的忙碌身影虽渐疏,但松茸产业的活力并未消减,经过烘干、冻干等工艺加工的松茸干正批量上市,将这份“山林馈赠”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为当地林下经济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云南是松茸的主产区之一,产量占全国的40%;香格里拉市的松茸产量则占云南省产量的65%左右,主要分布在建塘镇、小中甸镇、格咱乡、尼西乡、东旺乡等地,这样的产量也造就了中国“松茸之乡”的美称。近年来,香格里拉市着力打造“香格里拉松茸”这张引领高原产业发展的“鲜活名片”,深层次、全方位挖掘林下经济价值,探索建立一条“以菌兴业”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美好期盼。

在松茸采摘季,清晨的山林中总能见到藏族群众小心翼翼采挖松茸的身影,他们遵循“留小采大”的生态准则,让山林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不仅得益于香格里拉得天独厚的高原生态资源,还得益于香格里拉持续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计划。迪庆州出台《食用菌产业“3510”发展规划》,明确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建立专家工作站和科研平台,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六个一”工作机制。香格里拉的松茸区域品牌也相继于2024年、2025年荣登中国食用菌松茸类区域品牌榜首,品牌价值达43.32亿元,有效带动全州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新鲜松茸的“娇气”曾是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松茸干加工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今年采摘季,香格里拉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达700多吨,除部分通过冷链实现“跨省7小时送达”外,大量优质松茸被送往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加工企业普遍采用“传统晾晒+现代工艺”的模式,通过18小时空气能热风循环工艺或35小时FD冻干技术,在去除多余水分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松茸醇、松茸多糖等珍贵营养成分,让菌香更趋浓郁。这些松茸干在密封包装下可常温存放12个月,打破了鲜松茸的季节限制,让消费者四季都能品尝到山野鲜味。

松茸干的热销进一步延伸了林下经济产业链。从家常餐桌的煲汤煮粥、炒菜调馅,到中秋家宴的滋补硬菜、创意月饼馅料,松茸干凭借多样的食用场景成为市场新宠,更带动了礼盒包装、电商销售等配套产业发展。在“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带动下,村民不仅能通过采挖鲜松茸获得收入,还能参与松茸干的初加工环节,实现“一份资源、多重收益”。云南省近期出台的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更明确了公益林和天然林可依法流转发展林下经济,为松茸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香格里拉市还通过产业强链、企业补链、文旅延链等举措,构建林下经济生态圈,培育林下经济增长极,擦亮林下经济新名片。如建塘镇吉迪村探索“一村一所二企”联合包山保育扩繁模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举办松茸论坛、松茸节等活动,推动松茸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从林间的鲜菌到货架上的干货,香格里拉松茸的“蜕变”,正是林下经济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缩影。这份凝结着高原生态与匠心工艺的美味,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铺就了富民之路,让雪域山林的馈赠持续焕发经济活力。(江初卓玛、香格里拉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