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云南中烟营销中心尖山村乡村振兴帮扶记
2025年6月24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乡尖山村村委会党员活动中心,经过尖山村群众代表大会表决,授予云南中烟派驻尖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剑锋为尖山村“荣誉村民”,这个荣誉让他瞬间红了眼眶,表示将永远珍惜和铭记。
(刘剑锋(前排中)获得荣誉村民称号)
时间回到2023年5月31日,刘剑锋被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派驻到尖山村驻村。如今两年过去了,刘剑锋把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到了云南烟草国际公司同事杨军伟的手上。驻村两年多,700多个日夜,刘剑锋见证了这里的喜人变化:尖山村环境变美了,村民腰包变鼓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阳光洒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映照出了尖山村的和美盛景,更标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
党建引领: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把“好政策”变成“明白账”
近2000米的海拔差,造就了尖山村热带、温带、寒带的立体型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当地发展茶叶、烤烟、果蔬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
“长期以来,尖山村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说,受自然村分散、生产方式传统、经营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尖山村产业一直存在“小、散、弱”等问题,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让特色更出色?尖山村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红色引擎”。
“在尖山村,党建引领绝不是一句空话。”刘剑锋说,抓住党建引领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村“两委”是我们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和战斗堡垒。“在尖山村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村‘两委’这个‘火车头’建强了,把党建引领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真正点燃村民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
强化思想引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据介绍,村“两委”班子带头学习党的最新理论、乡村振兴政策和先进地区经验,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火塘会”“院坝会”等多种形式,持续向党员和村民宣讲政策、分析形势、描绘蓝图。重点是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把“好政策”变成“明白账”,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发展势头好的地方考察学习,亲眼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富起来的,回来再讨论“我们尖山村怎么干”。
两年时间,尖山村不断夯实组织基础,建强“主心骨”与“先锋队”。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注重把有情怀、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优秀人才(如返乡能人、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吸纳进来或培养成后备力量。与此同时,不断提升其能力水平,练就“领航”真本领。“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驻村工作队与尖山村党总支深入调研后,决定走一条“党总支领办、合作社运营、龙头企业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刘剑锋(右)和乡民开展甘蔗种植调研)
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曾经零散的土地通过流转得到重新规划,尖山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规模化种植夯实了基础。2023—2024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累计流转托管土地2021亩。积极探索公共农机服务和合作经营,大大降低农户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积极推进土地提质改造项目,曾经只能依赖天时的旱田,完善基础设施后变成了肥沃的水田。2023年,完成土地提质改造933亩。事实上,在推进尖山村甘蔗产业从0到1000亩的产业发展突破过程中,让村干部牵头负责,促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了才干。
刘剑锋认为,在乡村振兴中,党组织起到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带着农民一起为当地产业做规划。尖山村的“两委”里,有不少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村民选年轻人当村干部,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年轻人任村干部,也给乡村带来了蓬勃的朝气。他们较强的学习能力,让村里发展直播、电商等项目成为可能。
(刘剑锋(左)和乡民开展产业直播)
产业帮扶:“三叶一糖”齐发力,为尖山村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根基
金秋时节,走进摆榔乡尖山村小龙潭自然村,绿意葱茏,一排排甘蔗茎节挺拔,甘蔗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正在奏响丰收“进行曲”。
“去年种的甘蔗喜获丰收,今年肯定也能有好收益。”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介绍,村里已经与相关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并与福建客商签订了糖厂建设协议,今年村里的800亩甘蔗销路不愁,未来还将逐步扩种。
在尖山村,丰收的不止是甘蔗。
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戴学江介绍,尖山村人均土地面积多,在保障耕地的前提下,在云南中烟的大力支持下,村集体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首先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民将手上撂荒的、利用率不高的土地租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这些土地平整、连片,修好机耕路,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而提高土地的租金。
(刘剑锋(左)和乡民一起开展耕地治理)
两年间,尖山村还逐步盘活闲置资产,积极招商引资,引入资本养殖牛蛙、建设糖厂等。村集体还成立了全家鸿绿化公司并拿到了订单。针对产业实际,刘剑锋和村两委明确了“强化农产品源头提质,发展精品农业;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畅通流通渠道;做活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谋突破”的发展思路。
戴学江表示,在云南中烟帮扶下,尖山村群众发展产业的思路得以拓宽、目光更加长远,随着电商销售、“旱田改水田”、红糖厂等项目的落地见效,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致富路。
摆榔乡尖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颇具代表性,由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和企业,通过合作社营收分成、村办企业盈利分红等方式,实现资金股金化、股金资本化。比如,尖山村党支部动员村社成员代表承办集体经济,注册成立了施甸县振丰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在摆榔乡先后承办的甘蔗、烤烟、古树茶、大树番茄、玉米、牛蛙、畜牧养殖等10项产业,基本实现全品牌效应,助力社员和农户“双增收”。
2024年3月15日,振丰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召开首次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大会,为191户农户发放分红金额3.104万元;2025年6月24日,合作社实现第二次分红,191名社员再次分红3.104万元。驻村两年,当看到合作社累计为社员分红已达6.208万元时,刘剑锋感到无比欣慰。分红现场,村民们依次对账、签字、领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振丰合作社分红的来源,主要是云南中烟消费帮扶振丰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收入留存的利润。
尖山村党总支还积极协调帮扶资金,新建10座新式电烤房,为2024年新增的130亩烤烟种植区域的烟农们提供便捷的烟叶烘烤条件,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余元。2024年,尖山村共有烟农35户,种植烤烟673亩,烟叶指令性收购8.9万公斤,群众增收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尖山村逐步形成了以“三叶一糖”(烟叶、绿叶、茶叶、甘蔗)为主导,蔬菜、玉米、水果种植以及牛蛙养殖等为支撑的产业格局,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21年不足10万元,增至2023年的52.83万元,2024年底更是突破70万元,达到79.14万元,2025年预计可突破百万元,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推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2023年7月,尖山村党总支荣获“施甸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4年1月,被评为“保山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4年7月,尖山村党总支书记被评为“保山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这个曾经闭塞、贫穷的村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展现出蓬勃的朝气和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是我这两年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刘剑锋说,近几年,云南中烟按“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助力尖山村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尖山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已经充分利用起来了,各类产业也相继发展起来。我们还将谋划发展更多新兴产业,助力村民持续增收。”
在刘剑锋看来,云南中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最让群众满意的事儿,莫过于帮助帮扶对象进行了易地搬迁安置,让搬迁群众住上了新房;此外,对所有有风险隐患的未搬迁农户实施安居工程并给予补助。每次入户,群众对这个事儿都竖起了大拇指。此外,云南中烟投入资金进行道路硬化、实施学校、卫生院迁建工程,对当地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的大力投入,也让群众连声感谢。
消费帮扶:依托营销中心主渠道,助推尖山优质农货下山
尖山村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具有色泽金黄、口感甘甜醇香的特点。“茶是好茶,缺的是管理和销路。”戴学江回忆道,长久以来,尖山村村民疏于管理古茶树,加之制茶工艺粗糙、质量参差不齐,使得茶叶收益微薄。渐渐地,茶园就变成了荒茶山。
那么,自然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集中管理、扩大规模、科学经营为破题提供了思路。
依托产业帮扶,一方面,云南中烟引入种植专家,手把手教当地群众对古茶树进行人工除草、修枝打尖;另一方面,围绕“一村一品”目标,驻村工作队帮助当地群众成立古树茶加工合作社,积极探索“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发展模式,吸引周边各族群众加入,成立道酬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家有10多亩茶园,今年仅采鲜茶叶一项收入,就比去年增长了很多!”尖山村村民戴绍军高兴地说。
“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茶叶,不仅实现了联农带农、助力农户增收的目标,也为尖山村农业产业格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刘剑锋说。
扶上马,送一程。为当地构建好特色产业格局并非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的终点,他们还需为村民们的农产品找好“买家”,彻底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种出来的好东西没人要。有了烟草部门驻村工作队的帮忙,我们种的水果、腌的火腿才能顺利送下山,再也不怕烂在家里了!”尖山村村民杨吕富说。
2023年,尖山村实施土地提质改造,将933亩旱地改造为水田。依托云南中烟帮扶,水田里种植的富硒大米走出大山,上了消费者餐桌。甘蔗是尖山村主要产业,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手工红糖出现产品积压问题时,主动对接,帮助解决销路……
2024年以来,云南中烟持续对尖山村合作社开展消费帮扶。其中,以工会采购、食堂采买、个人直购等方式,采购当地农特产品助力村民创收。统计数字显示,2024年,云南中烟所属单位购买施甸县农特产品共计166.22万元;截至今年6月26日,云南中烟全系统累计消费帮扶施甸县农产品140.27万元。
“为了帮助解决尖山村茶叶销路的问题,我们驻村工作队可是花了不少心血。”刘剑锋介绍,每年4月,驻村工作队员会自己收购尖山村茶农的鲜茶叶,助力茶农增收,驻村2年,刘剑锋累计帮助收购尖山村茶农鲜茶叶超1600斤;此外,刘剑锋还积极推荐身边朋友、同事购买尖山村茶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尖山村的农特产品成功走出大山,销往昆明、郑州、沈阳、广州、成都等地。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需要每一棒都跑出精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剑锋说,这确实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精髓所在,驻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掌握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也就是“授人以渔”的本领。
在尖山村这几年的工作中,刘剑锋深切感受到了村民身上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前,部分村民可能更习惯于等靠要。但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大家‘想发展、要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村民张海潮会主动找村上商量:“我看外面的老板在这边养牛蛙,效益不错,我能不能养,村里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支持?”这种主动思考、主动寻求发展机会的意识,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动力源泉。
刘剑锋说,过去种茶、卖茶更多是靠祖辈传下来的经验。现在,村民们对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们请保山市制作茶叶的专家来开展古树茶加工技术培训,请尖山村创业成功的杨晓海回来做电商培训,群众热情高涨、愿意参加。大家不仅学,还积极应用到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市场意识增强了。种什么、如何卖,不再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会打听行情、考虑销路、琢磨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通过网络直播售卖自己养的花,通过短视频分享自家炒茶、制茶的过程,吸引别人关注。”
更让刘剑锋欣喜的是,村民们越来越明白“抱团取暖”的道理。除了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群众还自发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大家自愿联合起来,共享信息、共享技术、统购统销、共担风险、共创品牌。这种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渔”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协作的能力。“这些深刻的变化,比单纯地增加收入更让人感到振奋。它意味着尖山村的发展有了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就像一颗种子已经破土而出,具备了自我造血、自我生长的能力。”
驻村工作结束,对于刘剑锋而言有太多的难忘和不舍。当他骑着电动车从村上出来时,一路上遇到的老乡,依依不舍的表情让他心潮澎湃。在刘剑锋离开尖山村时发出的朋友圈里,留言挂满了屏幕,“不要走了,再待两年,杀猪饭的时候一定要再回来……”“你已经来尖山村两年了,你一定想家了吧!你回到你的家乡后别忘了我们,我们一定会记住你的。谢谢你们中烟公司为我儿子资助的三千元钱,我代表我的儿子深深地表示感谢。再见了队长!”村里的挂包户打来电话,责怪为什么离开前没有到家里再吃一顿饭,为什么提前一天就离开了尖山村……
对于这些热情洋溢而又淳朴善良的村民,刘剑锋有太多的感动和不舍:“驻村,驻的不仅是岗位,更是心。这份融入的‘暖’,是乡亲们用最朴实的善良焐热的;这份融入的‘难’,是教会我什么是农村工作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课——‘将心比心’。最要感谢的,是尖山村1783名父老乡亲,是他们的信任、包容和勤劳,让我克服困难,一路向前。是他们,成就了我这段无悔的岁月。”
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攀得半山修到远,还需健履上高峰”。对于轮换的驻村新队员,刘剑锋寄予厚望:“轮换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相信,接任的战友会带着新的思路和热情,把驻村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跑,需要我们每一棒都跑出精彩!”
现在,接力棒已交到了云南中烟驻施甸县摆榔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尖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队长杨军伟的手上,他在电话中表示:“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将在刘建锋打好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行业赋予的使命和职责,脚踏实地,协助完成巩拓考核年度任务。下一步,在产业帮扶上,我们将依托现有‘三叶一糖’的产业基础,计划引入咖啡产业种植和精深加工,接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尖山村产业振兴、村民持续增收添砖加瓦,继续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贡献云南中烟的每一份力量。”(宋倩、李思南、许建龙,云南中烟营销中心、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