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林药间作”沙漠变身“致富田”

时间:2025-10-2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眼下,深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的北京菊迎来盛花期。洁白的菊朵如雪花般洒落在金色沙丘间,构筑起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在这片花海背后,是一场“点沙成金”的生态富民实践。

北京菊迎来盛花期。买提努日摄

“令人高兴的是,菊花不仅顺利开花,试种取得了成功,收入也相当不错。”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库勒艾日克村村民热合木土拉•依地日斯和乡亲们正在菊田里忙碌。他在示范区承包的10亩沙地,采用“玫瑰花+北京菊”套种模式,目前已成功采收四茬菊花。

去年11月份,热合木土拉•依地日斯先在沙地上种下玫瑰花苗,今年5月又在花丛间套种北京菊。随着北京菊迎来盛花期,他的收入还提高了不少。他高兴地算起经济账,“明年我要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这样既能增收,又能为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农民们在沙地中高兴地采摘北京菊。阿不都拉•买买提明摄

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距离县城35公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锁边”地带。于田县采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共建治沙模式。为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和经济效益,今年5月起,于田奥依托格拉克乡在此处600亩沙地上建成万花园沙产业试验田,试种了菊花、黄芩、地黄、连翘、丹参等中药材,逐渐构建起“乔灌结合、林药间作”的立体生态体系。

“去年,在我们乡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顺利‘合龙’,这绝不是治沙工作的终点,而是我们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起点。目前,‘合龙’点周边已经完成4.1万亩柽柳、红枣,沙枣、玫瑰花、开心果等作物的种植,沙区绿化基础不断夯实。今年5月,我们在600亩沙地上建成试验田,创新采用‘乔木套种中药材+灌木’的复合种植模式,试种了6种中药材,其中5种试种成功。通过对试验田的精细化管理,我们不仅摸索出多元化的防沙治沙路径,更深度挖掘了沙地的资源价值,为拓宽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渠道打下了坚实基础。”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人大主席艾力江•吾布力说。

走进试验田,玫瑰花、柽柳等乔木构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菊花、黄芩、地黄、连翘等草本药材错落分布,形成“乔灌结合、林药间作”的立体生态系统。通过“200亩一品,间作套种”的科学规划,成熟品种和技术明年将向农户推广。目前,试验田内各类苗木与中药材长势良好,已产生经济效益,通过中药材种植探索出沙区增收新路径,为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村在302亩防沙治沙点开展种植工作,该区域主要种植柽柳、玫瑰花等作物,同时在作物中间套种中药材。目前,中药材套种已取得成功,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明年我们计划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提升村集体收入水平。”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也斯尤勒滚村党支部书记芒尼沙汗•阿布都拉表示。

菊花丰收,农户喜笑颜开。阿不都拉•买买提明摄

从柽柳的“绿色希望”到中药材基地的“白色花海”,于田县以创新为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当地持续深耕“林药间作”模式,深挖沙地资源潜力,拓宽村集体与村民增收渠道,推动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沙漠真正变为百姓的“致富田”,开创生态经济共赢的新时代。

“我们乡明年会继续扩大沙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在进一步延伸沙漠绿化带、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真正让沙漠披上‘绿装’,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人大主席艾力江•吾布力表示。

洁白的菊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的花瓣精致细腻,为秋日增添了一抹纯净的色彩。阿不都拉•买买提明摄

截至目前,于田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5万亩,品种包括肉苁蓉、板蓝根、甘草、防风、酸枣等。在治沙实践中,当地采用“短、中、长期”药材搭配策略:短期种植甘草、肉苁蓉,实现快速固沙并获得收益;中期种植酸枣、沙枣,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长期培育乔木银杏,构建稳定的防护林体系。(买提努日•买提肉孜、阿不都拉•买买提明、肖榆)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