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塔城地区:风帆高扬 同心筑梦——塔城地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塔城这颗丝路明珠,70年风雨兼程,始终以民族团结为根脉。29个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将跨越半个世纪的温情、代代相传的爱国基因,化作携手奋斗的磅礴力量。从闭塞边陲到开放前沿,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塔城以同心铸魂筑牢根基,以开放赋能激活动能,用民生温度绘就幸福画卷。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版图上,塔城地区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雄鸡尾翎之处。这里不仅是承载千年丝路繁华的“中亚商贸走廊”,更是29个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沃土”。自治区成立70年来,塔城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各族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拧成一股绳,在祖国边陲上奏响时代强音,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偏远闭塞到开放创新,书写了一部由同心铸就的发展史诗。
小白杨哨所俯瞰图。资料照片
各民族同心筑牢发展根基
“共居一座城,就是一家人。”——这句在塔城家喻户晓的话语,不仅是各族群众的生活日常,更是塔城70年发展的“根”与“魂”。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塔城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让民族团结的“金字招牌”化作各族群众携手向前的强大动能。
这份同心,藏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情里。在乌苏市九间楼乡,一张普通的小摇床被当地群众当作“传家宝”,近60年,它先后承载了30个不同民族孩子的童年记忆;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退休民警马新华,用20多年无私赡养汉族“爸爸”杨吉春的坚守,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在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每逢春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社区都会举办“百家宴”,各族居民围坐一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深深扎根。
这份同心,更刻在代代相传的爱国基因里。回溯历史,塔城的民族团结始终与家国大义紧密相连:清代,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用忠诚诠释对祖国的眷恋;达斡尔族、锡伯族官兵奉命驻守塔尔巴哈台,用热血守护边疆安宁;各族民众同仇敌忾,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抗战时期,塔城成为重要的“支援前线通道”,各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接应3万余名东北抗日义勇军从巴克图口岸回国,还自发捐款购买14架飞机支援抗日前线,用行动书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进入新时代,这份爱国情怀更是在平凡岗位上闪耀光芒:“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吾哈斯•苏来曼扎根牧区,服务各族群众40余年;“时代楷模”魏德友驻守边境线60余年,守护着中哈边境50多公里的无人区,用坚守诠释“我为祖国守边疆”的誓言。而塔城市哈尔墩社区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在自家小院坚持升国旗16年,累计近30万人次在此感受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边陲大地代代相传。
这份同心,最终化作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塔城共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9个、模范个人113人次,9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正是这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让塔城在70年风雨中顶住压力、抓住机遇,为经济发展、口岸开放、民生改善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航拍托里县老风口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区。资料照片
携手奋斗书写出跨越奇迹
时光无言,数字有声。塔城地区生产总值从最初的1.0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98.72亿元,农业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372.74亿元,工业产值从100万元升至220.12亿元……这一组组跨越式的数字,不仅是塔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更是各民族携手奋斗的“功勋簿”。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曙光照亮塔城大地时,这里的经济基础几乎一片空白:农业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不足百公斤;工业仅有几家手工作坊;交通十分闭塞。彼时的塔城,正如当地老人回忆:“放眼望去,除了芨芨草滩就是土坯房,想喝一口干净水、买一块新布料,都要跑上几十里地。”
改变,始于各族群众的同心同向。在农业领域,各族群众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11年至今累计建成425.22万亩,占全地区耕地面积的40.2%。2023年10月,塔城市创造了全国首个10万亩集中连片玉米机械收获“吨粮田”,突破全国大面积玉米单产提升最高纪录;同期,冬小麦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达810.02公斤,刷新地区历史新高。如今的塔城,已成为新疆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油缸”,每年向全疆乃至全国输送大量优质粮油、肉类产品。
在工业领域,塔城的崛起更是一部“从零到一、由弱到强”的奋斗史。20世纪50年代,各族群众建起第一座工厂;改革开放后,各族企业家携手闯市场,从小型加工厂到规模化企业,工业门类逐渐丰富;进入新时代,依托新能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塔城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4年,塔城三产比例已优化为37.32∶22.04∶40.64,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了年产风机主机500万千瓦、叶片730只(112米)、风机塔筒400套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等;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托里县绿碳智算产业园加速建设……塔城的工业发展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稳步迈进。
塔城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精准服务工作。审批材料精简超四成、通关时间压缩至10分钟内、群众诉求满意率近百分百……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以“塔通办”破堵点、“塔快干”提效能的政务服务升级实践,正持续激活塔城开放新动能。
2025年以来,塔城地区通过“塔通办”“塔快干”的政务服务创新,将一个个“难点”“堵点”转化为发展“亮点”,为沿边开放按下“加速键”。
经济发展的同时,塔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49年的不足百元,到2024年突破3万元,每一个增长的数字,都是各民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结果。
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全景。资料照片
百年口岸焕发发展新活力
在塔城的发展版图上,巴克图口岸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坐标。这座有着260多年通商历史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不仅是新疆离城市最近的口岸,更是中国向西联通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最便捷的通道之一。70年来,尤其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设立后,这座百年口岸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塔城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走进巴克图口岸,现代化的联检大厅宽敞明亮,边民互市贸易区人头攒动,满载货物的货车有序通关,一派繁忙景象。“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草滩,通关要手写单据、人工查验,一辆车要等大半天才能通过。”从事外贸生意20多年的商人王建国说,“现在智慧通关系统一刷就过,效率高太多了!”
王建国的感受,源于口岸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2019年,巴克图口岸国际公路运输系统(TIR)出口货运量实现全国陆路口岸第一,成为全国对中亚陆路运输的主力军;2020年,随着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口岸加速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落地实施,年过货能力从100万吨跃升至300万吨;2025年4月,口岸智慧通行系统正式运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无感通关”“秒级查验”,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让“快进快出”成为常态。
乌鲁木齐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巴克图口岸进出口货运量45.9万吨,同比增长2.5%;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47385辆次,同比增长80.2%。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各族群众共享开放机遇的生动实践。
依托巴克图口岸优势,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发展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先行发展区”)逐步转变为产业新城。2023年4月,三一(塔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首台风电机组正式下线,成为试验区先行发展区首家投产运营的企业,从项目签约到产品下线,仅用了8个月时间,创造“塔城速度”。2023年9月,金风科技塔城风电装备产业基地首台(套)机组下线;2025年5月,科创孵化园(总部经济)建设项目一期在试验区先行发展区开工……
截至2025年7月,试验区先行发展区累计入驻企业236家,涵盖新能源装备制造、进出口加工组装、农副产品进出口加工等多个领域;今年实施项目40个,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13.56亿元,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29.76亿元。
在三一(塔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叶片。资料照片
民生保障绘幸福塔城底色
70年来,塔城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和援疆资金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交通出行到医疗健康,从政务服务到教育就业,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被一一解决,“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一幅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幸福画卷在边陲大地徐徐展开。
交通的变迁,是塔城民生改善的缩影。1949年,塔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如今,这样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2019年5月底,克塔铁路开通运营,塔城市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融入新疆铁路网;2023年10月底,G335线塔岔口至托里至巴克图口岸(塔岔口至额敏段)公路建设项目通车,让各县市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了近1小时。
2025年4月21日,塔城往返北京(经停西安)航线正式开通,架起了又一座“空中桥梁”。截至目前,塔城千泉机场已开通疆内外航线12条,通航18个城市。交通网的织密,不仅让群众出行更便捷,更让塔城的特色产品“走出去”、外地的投资“走进来”,为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医疗卫生方面,塔城地区以“健康塔城”建设为目标,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至今年6月,全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0.6万人,建档率达96.29%,实现“一人一档、健康可溯”。组建家庭医生团队875个,常住人口签约覆盖率68.90%,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常见病诊疗、健康咨询等服务。地区还持续推进县级医院升级改造、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让各族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愿望成为现实。
在教育方面,塔城已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完整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5%。除了基础教育,塔城同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新能源、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旅游管理等19个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千余人。
2025年以来,塔城地区政务服务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受理群众困难诉求9.07万件,办结率99.39%,回访满意率99.85%。这些温暖人心的服务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政务服务的贴心与关怀。
70年栉风沐雨,29个民族同心同行;70年砥砺奋进,边陲塔城蝶变新生。从民族团结的深情守望,到经济发展的跨越突破,从开放之门的持续敞开,到民生福祉的节节攀升,塔城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同心的力量。站在新起点,塔城正紧抓“四大机遇”,加快“五区”建设,着力构建“5+2”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努力建设“区强民富”的塔城,让这座丝路明珠续写更璀璨的发展华章。(范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