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屏边:“三位一体”赋能“薪火干部”培养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委组织部紧扣“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求,以深化年轻干部教育培养为切入点,创新实施“苗岭薪火”干部培养计划,从“选、育、管、用”四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组织搭台、培训赋能、目标导向”三位一体闭环培养体系,助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才,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三精”搭台,把牢培养“第一关”。精准选拔做前提。屏边县委组织部破除“凭印象选人”惯性思维,坚持深入一线蹲点调研,并结合单位推荐进行综合比选,精准识别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培养潜力的干部纳入“薪火干部”人选库。截至目前已动态储备优秀年轻干部282名,分三期遴选146人纳入“薪火”计划,其中少数民族干部76人、占52%,30岁以下干部占比超60%,既保障人才“数量”,又契合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精细分组增效率。结合个人专业背景和岗位经历,将“薪火干部”划分为10人左右的“薪火共建”小组,做到小组内学员“中”“青”搭配、专业互补,增强思维碰撞与创新活力。同时推动小组间资源共享、联学共建,构建立体化学习网络,为干部成长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精心护航强保障。将“薪火”计划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总抓全程跟踪指导,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培训计划、参加座谈交流。同时为每个“薪火共建”小组配套培训调研资金,支持干部“走出去”学先进、“沉下去”搞调研,切实推动培训落地见效。
“三重”赋能,激活成长“内驱力”。课程重特色。摒弃“统一配方”的教学模式,围绕屏边县“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发展定位,聚焦“药林果水石旅”六大产业定制课程“精准滴灌”,其中林下经济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苗族特色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策划等特色课程占到课程总数的60%,实现理论教学与县域发展实践深度融合。交流重常态。以“联学共建”为抓手打造“汇流学堂”品牌活动,定期组织不同小组、不同专业的干部开展跨界联谊,分享驻村心得、项目经验、写作方法等,推动“薪火干部”在交流研讨中拓宽思路、增长才干。截至目前,“汇流学堂”系列活动已组织外出学习8次、跨组课题研讨14次、座谈会8场、经验分享会8场。管理重自主。推行“派单式+自主化”双轮驱动管理,在一年培养期内,各小组结合组员专业特长与兴趣方向自主拟定调研课题及实施方案,经县委组织部审定后再由各组自主推进,形成“任务派单—自主实施—成果检验”闭环管理机制,让干部从“被动安排”转向“主动干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三步”牵引,畅通成长“快车道”。跟踪培育“引路子”。建立“成长导师+组织部门”双跟踪机制,为每位“薪火干部”配备科级导师,负责业务指导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组织部门同步建立“薪火档案”,按“月记录、季汇报、年总结”动态更新,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与工作表现,为精准培养提供依据。实战练兵“压担子”。采取基层一线磨炼、重点岗位历练、外派挂职锻炼“三个一批”方式,推动“薪火干部”在实战中壮筋骨、长才干。2023年来,累计从“薪火干部”中择优选派4人赴县外挂职、5人到乡镇基层挂职历练,90余人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产业发展、驻村工作等“吃劲岗位”上挑大梁、当主角。畅通渠道“搭梯子”。坚持“实干出实绩,实绩出干部”原则,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观念,对表现突出的“薪火干部”大胆使用。截至目前,2023年第一期50名“薪火干部”中,24人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4人被进一步使用到关键岗位,其中8名“95后”干部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实现“培养一批、成长一批、使用一批”的良性循环。(张镇东、王柯予、屏边县委组织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