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委书记支现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塔城篇章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540.6公里,有29个民族,属于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连续两届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近年来,塔城地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塔城地区各项工作全过程,以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兵地融合发展边疆治理先行区”为抓手,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斗、并肩前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塔城地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建立地区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塔城地委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建章立制、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坚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标准,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党政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范畴,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体系,纳入人大监督、政协协商议政等工作内容,构建起“责任明晰、监督有力、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
坚持示范引领,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巩固提升工作,研究制定《塔城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年规划(2023-2025)》,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为载体,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村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微”行动,推广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讲解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干部为“指导员”等工作经验,培育“一县一品”“一点一品”特色品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多民族家庭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先后涌现出五十年如一日与边境各族群众团结戍边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魏德友,十六年来风雨无阻在自家小院里组织各族群众升国旗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沙勒克江•依明,四十多年用医者仁心在牧区书写人间大爱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吾哈斯•苏莱曼,无私赡养“汉族父亲”杨吉春、帮扶“哈萨克族弟弟”十二年的“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马新华等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各族群众从榜样中汲取团结力量。先后有59个集体、113名个人获国家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塔城市哈尔墩社区两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哈尔墩经验”成为民族团结典范,吸引了全国各地1000余批(次)、1.8万余人(次)参观学习交流。
增强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塔城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休戚与共,携手护边固边,共同书写了血脉相连的悠久历史,形成多元一体的戍边文化、口岸文化、包容文化、生态文化。建立塔城地域特色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发展机制,深入挖掘宣传土尔扈特部东归驻防,达斡尔族和锡伯族官兵西迁驻守塔尔巴哈台、军民协力收回巴尔鲁克山、巴什拜抗美援朝捐飞机、从巴克图口岸接应东北抗联义勇军等英雄事迹,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建立地县乡村四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史馆),成立“丝绸之路”新疆•塔城文学馆,吸纳王蒙等9名全国知名作家入驻,塔城本土作家刘亮程文学作品《本巴》荣获茅盾文学奖,《石榴花开》《巴克图往事》《塔城密钥》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版发行,《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志》启动编撰。展现塔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家园之恋》《爱在塔城》《大盘鸡的故事》等舞台情景剧在国内外巡演,精心打造额敏县冰雪文化旅游节、乌苏啤酒节、沙湾大盘鸡美食文化旅游节、裕民县山花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江格尔文化旅游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建成锦裕五味里、榆柳巷、哈尔墩红街等具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民族团结示范街、模范长廊,有力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强化情感共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持续推动塔城市与白杨市融合发展,与相邻地区签订共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协议,打造“百村联百连”品牌建设,通过教育、文化、农业、边防、口岸融合发展,切实维护民族团结。2024年,组织1.2万名青少年赴全国各地开展“祖国情•中华行”研学活动。依托“一部手机游塔城”,探索“草原+”模式,集中资源打造“库鲁斯台草原+口岸+阿拉湖”精品跨境旅游线路,吸引3300万外地游客来塔城观光旅游。坚持各族群众共度中华传统节日、共度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融入邻里“百家宴”“百日文化广场”等系列活动,共跳融情舞、共唱团结歌。成功举办了四届新疆塔城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手风琴音乐盛典,推动手风琴成为塔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音乐纽带。优化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三进两联一交友”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援疆省份辽宁省和塔城两地联合开展“八共同、八联谊”结对认亲系列活动,各族干部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交流互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了“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强大合力。
夯实物质基础,全面推动各族群众走向现代化
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围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大力构建具有塔城特色的“5+2”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抓机遇实施“十大工程”,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和援疆资金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蓬勃发展,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已累计入驻各类企业146家,惠及塔额盆地70万各族群众的天然气利民工程建成通气,铁路、公路、机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塔城千泉机场与全国13个城市实现通航。今年一季度,地区地方生产总值185.09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位居全疆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2%、7.6%,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严厉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行为,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有效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及时化解各类问题隐患,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加强普法教育,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等纳入地方普法规划,将民族工作部门贯彻实施情况纳入人大监督重要内容,推进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等场所,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用好用活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地县乡三级示范引领制度,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推进诉源治理、多元化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新征程上,塔城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实干争先年”为契机,切实增强实干能力,改进工作作风,营造“树正气、有情怀、敢担当、能扛活”的干事创业氛围,保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建设“区强民富”的塔城,凝心聚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塔城篇章,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