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墨玉县:桑蚕产业结硕果 非遗桑皮纸焕新颜

时间:2025-10-1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墨玉县基于普恰克其镇悠久的养蚕与桑皮纸传统,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积极引进优质农业企业,推动传统桑资源与现代产业模式深度融合,在激活非遗活力的同时,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特色增收之路。

近日,在墨玉县普恰克其镇阿亚克加依村的新疆柏雅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雅农业”)桑蚕养殖基地内,一派丰收忙碌景象。工作人员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蚕茧,洁白饱满的蚕茧整齐码在网架中,丝丝莹润的蚕丝垂挂其上。

柏雅农业于2024年7月落地墨玉县普恰克其镇。落地后,公司精准施策,从广西引进优质蚕种保障品质,从四川引入先进养蚕技术筑牢根基,同年9月就成功养殖出第一批小蚕,为墨玉桑蚕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普恰克其镇本就是桑皮纸之乡,桑树生长条件好,可以规模化养殖,为蚕宝宝提供了天然‘粮仓’,加上镇政府不仅为我们提供厂房,还在政策、配套上全程帮扶,我们落户这里特别安心。”柏雅农业总经理曾小燕说。

落地以来,公司采用传统人工养殖模式,从2024年起陆续在普恰克其镇、奎牙镇种下700余亩桑树苗,通过科学砍伐桑条、采摘桑叶,构建起“桑-蚕”闭环产业链。养殖期内,公司每月可培育两批桑蚕,每批养殖规模达100余张,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在柏雅农业位于普恰克其镇的桑树种植地里,奎牙镇玉吉米力克村村民卜萨力马•图尔荪托合提正熟练地采摘桑叶、整理桑条。“今年4月来这儿上班,老板说我干活认真,把工资涨到了3000元,我还学会了养蚕技术。看着公司效益这么好,我打算明年自己试着养,靠手艺多挣钱,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卜萨力马的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待。据曾小燕介绍,公司在种桑、养蚕旺季可提供100—200个临时岗位,50—60名固定员工的月工资在2500元至5000元之间,真正实现了“产业落地,群众增收”。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辐射面,柏雅农业创新推出“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公司不仅向奎牙镇29个村200余亩地的100余户种植户传授桑树种植与管护技术,还免费提供桑树苗,待种植户采收桑叶后分期扣除种苗费用,帮助他们降低种植成本,并在后期以每吨500元-700元的价格收购桑树条。这一模式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奎牙镇幸福村村民阿卜力克木•麦麦提便是受益者之一。“我今年3月在公司的技术帮扶下种了3亩桑树苗,第一茬卖了2900元,第二茬卖了3100元,收成特别好!我已经准备好15亩地,明年接着种,肯定能赚更多钱。”阿卜力克木的话语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眼下,柏雅农业正全力推进今年最后一批桑蚕的收尾工作,成熟的蚕茧已完成网架剥离并陆续入库。今年,公司共养殖桑蚕300余张,全年蚕茧总产量预计达到9吨以上。

柏雅农业总经理曾小燕说:“今年整体收成不错。下一步,我们计划从明年开始向更多的种植户、养殖户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并将蚕种养到三龄期后供给他们,后期再收购蚕茧,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达到‘群众+产业’双向发展。我们还计划延伸产业链,自己生产蚕丝被,还会把桑叶加工成桑叶茶。明年将会有一批缫丝、桑芽菜处理、制茶炒茶及桑叶烘干设备陆续到位并建厂投产,让桑资源‘吃干榨净’,创造更高价值,让墨玉县桑蚕产业更加规模化、标准化。”

在墨玉县,桑树的价值远不止于养蚕。其树皮更是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的核心原料。近年来,依托北京援疆项目,墨玉县在普恰克其镇精心规划实施“一园、一馆、一街区”建设,为桑皮纸产业注入新活力,推动这门古老技艺在被传承的同时焕发新生。

在桑皮纸产业园内,桑皮纸第十三代传承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正向游客展示桑皮纸,介绍桑皮纸的特征及用途。比拉力说:“我们的桑皮纸韧性强、保存久,用它写字画画,几百年都不会变色。现在产业园建成后,每天能生产100张纸,游客越来越多,十一期间最好的一天,桑皮纸和相关文创产品能卖5000元左右。”谈及未来,比拉力充满信心:“我想开发更多桑皮纸文创产品,再通过网络平台大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门非遗技艺。”

“普恰克其镇有着悠久的桑皮纸文化和桑蚕文明历史,这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普恰克其镇乡村振兴办干部李伟说,“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桑蚕与桑皮纸两大产业,继续推广桑蚕技术,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推动桑蚕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加大桑皮纸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拓宽销售渠道,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增收,让桑蚕文明与桑皮纸非遗技艺在墨玉这片土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日孜完古丽•买吐地、阿卜杜外力•吾普尔)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