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双赢” 破局沙海!墨玉治沙改写生态民生图景
从“铁锹挖沙”到“机械筑绿”,从“守着沙窝愁生计”到“治沙务工赚收益”,从“单一固沙”到“沙里淘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墨玉县跳出防沙治沙“被动防御”传统模式,以工具革新、水利筑基、沙产融合、科技赋能为抓手,走出“治沙护生态、兴业富百姓”的可持续路径。如今,流动沙丘上梭梭成林、枣树扎根、光伏板连片,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更让农民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成为荒漠化治理的生动样本。
升级治沙手段 沙丘之上起绿林
“早先跟沙子斗,全靠一双手、一把铁锹,风一刮,刚栽的梭梭苗就被黄沙埋了,一年忙到头,沙窝子还是老样子。”墨玉县喀尔赛镇治沙人喀迪尔•哈里克回忆,早年治沙无专业设备,全靠人力“硬碰硬”,苗木成活率不足60%,看着沙漠逼近村庄,大家心里没底。
随着150马力拖拉机、360马力推土机等设备普及,传统治沙模式彻底改变。“设备一推沙丘平,滴灌带一铺,苗子能喝上安稳水,成活率一年比一年高!”喀迪尔•哈里克说,如今推沙平地效率提高10倍,苗木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再也不用看着沙子犯愁了”。
高效治沙场景在墨玉县随处可见。2024年11月起,墨玉县雅瓦乡组织80余辆大型治沙设备开展2.2万亩沙地平整作业,截至今年初已完成2万余亩;喀迪尔带领团队在喀尔赛镇沙漠边缘持续攻坚,一点点把荒沙变成绿地,成片梭梭林连成绿色长城,牢牢守护着身后的村庄。
筑牢水利根基 破解治沙“水困局”
“以前治沙看老天脸色,旱季苗子渴得蔫头耷脑,只能眼睁睁看着枯死;现在有了水源工程,管子通到沙地,浇水再也不愁!”在墨玉县北部防沙治沙水源工程(一期)现场,村民阿卜力孜•艾拜都拉难掩兴奋。常年做工程机械租赁的他,今年7月带设备加入项目,“家门口干活踏实,单靠机械租赁每月就有稳定收入”。
曾几何时,缺水是墨玉治沙“老大难”。为破解这一问题,县里今年7月启动总投资41711.27万元的水源工程(一期)改建电站引水渠打通“主通道”,新建984万立方米沉沙调节池净化水质,配套输水管道与灌溉设施,构建“引—沉—输—灌”一体化供水体系。“完工后滴灌直通每株苗,一亩地浇水成本降一半,林网成活率预计突破90%。”墨玉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科主任阿卜力孜•阿卜杜拉介绍。
截至今年8月,项目已投入多台机械,完成沉沙调节池土方开挖约230万方及部分渠道施工,还为100余名周边群众提供就业。二期工程将建81公里输水管网,进一步扩大供水范围。
发展沙产融合 激活富民新动能
“以前沙地里啥也长不了,就算种了树也换不了钱;现在跟着合作社治沙种果树,能护家园、拿工资、分收益,‘种沙子’真能赚钱!”墨玉县雅瓦乡墩库勒村村民麦麦提明•吾布力说。如今墨玉治沙已形成“治沙+种植+就业”“治沙+光伏+旅游”多元模式,让村民从生态治理中持续获益。
在喀瓦克乡1.25万亩治沙产业基地,河南全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用耐旱耐盐碱的灰枣品种,以“固沙剂+有机肥”改良沙地,“拱棚育苗+本地栽种”提高成活率。目前基地已完成65%的沙地平整与育苗,培育出250万株灰枣苗,枣树三年后丰产期亩产可达600—800公斤。喀尔赛镇艾吉克村1100亩沙漠改良项目也初见成效,今年8月验收达标率92%。
“光伏治沙”更成新亮点。新疆新华墨玉光伏电站5843亩光伏板覆盖沙丘,板下草方格固沙,既实现发电,治理沙地,还带动群众就业。“以前守着沙窝子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现在电站运维每月能拿6000元的工资,还能学技术。”村民努尔艾力•如则麦麦提的生活因治沙产业彻底改变。
科技赋能提质 绘就治沙新图景
“以前判断梭梭苗活没活靠拔根看,现在有智慧监测设备,苗子长势、土壤湿度、需水量实时显示,管护精准多了!”墨玉县林草局防沙治沙负责人麦合穆提•麦麦提尼亚孜指着监测终端说。这套设备可实时采集数据、联动控制滴灌,覆盖喀迪尔的梭梭林与喀瓦克乡灰枣基地,既减少人工成本,又避免管护缺位。
“早年给治沙林带防病虫害,得背着药桶在沙地里逐株排查,一亩地跑下来要大半天,还常因为判断不准病虫害类型,耽误最佳防治时机。”在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多年的艾力•伊米提回忆。如今,这样的困境已彻底改变,技术员携带林草专用病虫害检测仪下田,不过一会儿就能精准识别病虫害种类、判定危害程度;在喀瓦克、喀尔赛镇等治沙重点区域,还设置了林草生态监测点,配备苗木长势监测仪,实现全县8.28万亩治沙林地的高效巡护,还能根据监测数据生成个性化管护方案,精准推送给管护人员。今年8月,该县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团队还专程到喀尔赛镇艾吉克村,开展治沙技术现场培训,手把手传授标准化沙障设置、林草节水滴灌等实用技术,切实解决了当地沙地土壤改良和苗木管护的难题。
“墨玉县已完成8.28万亩治沙林地种植,6000亩梭梭林嫁接大芸,1.25万亩灰枣基地、5843亩光伏治沙项目成效显著,智慧平台覆盖重点区域超70%,参与群众人均年增收1.2万元。”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路阳介绍,目前墨玉县确定142万亩治理面积,发动3000余名群众参与,并通过“理论+经验+实操”培训,培养大批“治沙能手”。
如今,8.28万亩治沙林地绿意渐浓,984万立方米沉沙调节池加快建设,1.25万亩灰枣基地生机勃勃,“蓝色光伏海”在沙丘上蔚为壮观,参与治沙的群众正收获着越来越丰厚的收益。墨玉县正以“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治沙模式创新,为续写荒漠化治理的新篇章不断注入新动能。(刘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