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
基层监督常陷“熟人社会”困局,人情网络交织叠加,易使监督执纪偏软偏虚。要以制度创新斩断干扰链条、以技术赋能穿透关系壁垒、以文化重塑净化监督环境来尝试破解困境,让全面从严治党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真正实现监督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创新监督机制。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首在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要灵活运用交叉巡察、提级监督、片区协作等机制,实现“人地两疏”的监督环境,让纪检监察干部摆脱“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尴尬。纵向上,建立市县乡村(社)四级联动监督网;横向上,推动“室组地”协同作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合力。重点完善回避制度和异地交流机制,用刚性规则挡住说情风、关系网。将基层权力事项细化为清单式管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使监督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对于集体“三资”规模大、信访反映问题突出的重点村(社),要深化提级监督,探索将基层站所负责人纳入监督范围,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使纪律和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强化数据赋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数据监督为破解熟人社会难题提供新路径。要构建集信息采集、智能分析、预警处置于一体的数字化监督平台,让数据“开口说话”。重点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建立涉农资金、集体“三资”等关键领域数据库,通过算法模型自动比对筛查异常,实现“人在干、云在算”的智能监管。将信息化监督嵌入基层治理全流程,形成“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发现问题-线索推送-核查处置-结果反馈”的监督闭环,既提升监督精准度,又以技术中立性阻断人情干扰,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效果。通过技术赋能,不仅实现监督模式的革新,更推动监督理念的深刻变革,使监督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见转变。
培育廉洁文化。要大力弘扬崇廉拒腐社会风尚,将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以良好家风带党风政风。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落实知情权、评议权、检举权,打造“阳光监督”模式。强化纪检监察干部斗争精神,锻造“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在人情面前坚守原则,在干扰面前保持定力。通过文化浸润与制度约束相结合,使“办事依规、遇事找法”成为基层常态,最终实现“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的治理境界。通过持续开展党规党纪宣传教育,净化巡察环境,让主动接受监督、习惯接受监督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只有当廉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熟人社会滋生腐败的土壤。(胡波、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