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抚仙湖之清 涵养为政之廉
抚仙湖以其冠绝天下的清澈闻名于世,琉璃万顷,晶莹剔透。这汪清澈,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应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修身律己、为政以德的生动标尺。为政之“清”,当如抚仙湖之水,清在源头、清在边界、清在担当。
涵养“源头活水”,方能“清澈见底”。抚仙湖水质优良,得益于其独特的地下泉水补给和健康的生态内循环。干部的清廉,同样源自内心的“源头活水”。若信念动摇、初心蒙尘,便如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浑浊干涸。一些干部之所以“湿鞋”,根源就在于思想的“水源地”受到了污染,精神之“钙”流失。党员干部要保持内心的澄澈,就要自觉加强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要保持思想的清醒,就要经常性开展“思想体检”,主动查摆问题;要及时扫除思想尘垢,就要善于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时常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校准行为上的偏差,不断加固思想堤坝,让清廉的意识发自内心、深植灵魂,做到表里如一、清澈见底。
划定“公私边界”,方能“一尘不染”。抚仙湖的清澈,离不开沿岸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杜绝污染物的侵入。现实中,有的干部“公私不分”,把公家的车当成自家的“代步工具”,把公家的资源当成自家的“人情往来”;有的“亲清不分”,与企业家勾肩搭背,把服务关系异化为人身依附关系,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沦为阶下囚。清廉为政,核心就在于划清公与私的“行为红线”。党员干部必须以“一滴污水也不能流入抚仙湖”的决心,来捍卫公私之间的“隔离带”。要习惯在“聚光灯”下用权,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亲属经商办企业等制度,让权力运行的每一道程序都清晰透明,经得起组织和人民的检验,确保公权力的池水“一尘不染”。
砥砺“担当之肩”,方能“映照民心”。抚仙湖之美,不止于清,更在于它静如明镜,能清晰地映照出蓝天白云。干部的清廉,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担当”的行动上,要让群众这片“天”在自己心中清晰地“映照”出来。当前,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还是项目建设的前沿阵地,都需要干部既“廉”又“能”,既“清”又“为”。要大力倡导和践行“干净加干事、干事且干净”的理念,把清廉当作干事创业的“护身符”,把担当作为检验清廉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复杂的地方去,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攻坚克难。要真正把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落在“干成事”上,用担当的铁肩膀扛起为民造福的重任,在火热的实践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守护好抚仙湖的清澈,涵养好政治生态的清朗,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愿每一位党员,都能心如明镜台,行如清风过,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共同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清廉底色,让“清”成为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本色。(李继昇、玉溪市纪委监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