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医”路接力 这对玉溪医生夫妻将担当与深情厚植雪域高原

时间:2025-10-0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收到一封来自雪域高原的函件。函件中,德钦县人民医院恳请将玉溪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帮扶专家龚菊的支援期限,从原定的半年延长至一年。这封函件的背后,是玉溪市人民医院医生俞志恒、龚菊夫妻先后奔赴德钦、接力奉献的事迹——丈夫俞志恒前期赴德钦县开展对口帮扶,填补当地神经外科空白;妻子龚菊随后支援,在口腔医学领域开创多项先例,助力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夫妻接力奔赴高原

奔赴德钦,对龚菊而言,不仅是响应组织的号召,更是延续丈夫俞志恒的“使命”。2024年,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俞志恒主动请缨,前往德钦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在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成功完成多台颅内血肿清除术,填补了当地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空白,获得了患者的赞誉。

2025年4月,龚菊踏上了丈夫曾经走过的路。临行前,口腔科为她配备了3支拔牙涡轮机和全套口腔外科器械,主任嘱咐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力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病痛。这份嘱托,成为龚菊在雪域高原践行初心的力量源泉。

(龚菊在德钦县人民医院大门口。图源:玉溪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技术突破与仁心守护

德钦县海拔高,口腔医疗资源极为匮乏。龚菊到岗后迅速投入工作,以专业能力与奉献精神打开了工作新局面。

到岗第三天,一位年轻患者因水平阻生智齿疼痛难忍前来就诊。这颗智齿位置邻近下颌神经管,拔除难度大、风险高。鉴于设备条件所限,当地医院建议患者转院治疗。听闻需长途跋涉,患者十分焦急。“用我带来的设备,可以尝试微创拔牙。”龚菊仔细研判后坚定地说。她随后与当地医务人员协同操作,不到半小时便成功完成手术,实现了德钦县医院首例微创拔牙手术。

在德钦工作期间,龚菊的诊室常常是最晚熄灯的一间。一次临近下班时,她接到急诊电话:一位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赶来的7岁女孩,因牙齿感染导致左面部肿胀。龚菊立即推迟个人安排,留守诊室准备接诊。面对紧张不安的孩子,她耐心安抚,细致沟通,顺利完成了治疗。术后,女孩症状缓解,笑容重现。一周后复查时,女孩的母亲激动地为其献上洁白的哈达,用藏语连声道谢。

(龚菊(右一)在德钦县人民医院看诊患者并带教医生。图源:玉溪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院口腔科仅有一名暂未取得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尚难独立开展规范诊疗。”德钦县人民医院在函件中说明的情况,凸显了龚菊帮扶工作的深远意义。龚菊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将“传帮带”作为核心任务,全力为当地培养人才。

她积极推行“1+N”带教培养模式(即由1名专家带教多名本地医务人员),通过手术示范、规范诊疗流程、开展学术讲座等方式,系统传授知识与技能。从口腔常见病的规范诊疗,到面颈部脓肿切开引流、口腔颌面部肿物切除等技术,她均悉心指导。目前,已培养当地口腔科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各1名。学员立青吾姆赠予她“妙手仁心护口腔,德艺双馨泽学子”的锦旗,表达对她带教工作的敬意。

据统计,帮扶期间,龚菊累计接诊患者1000余人次,开展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10余例,组织科室及院内学术讲座7次。她推广的微创拔牙、颌面部肿物切除、口腔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等多项新技术已纳入科室常规工作,有效提升了当地诊疗水平。

深情期盼续写帮扶新篇

“龚医生的到来,有效缓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德钦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若能延长帮扶期限,将有助于为当地培养出真正‘带不走的口腔科团队’,更好解决群众‘看牙难’问题。”

面对德钦的挽留,龚菊态度明确:“只要组织批准,我愿意继续留在德钦,努力完成技术传授与流程优化工作,为保障高原群众口腔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目前,玉溪市人民医院已初步批准龚菊延长帮扶期限。龚菊表示:“回顾过去半年,这既是一次帮扶实践,也是一次宝贵的自我历练。在未来的帮扶中,我将认真履职,着力提升受援医院口腔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而努力。”

(俞志恒在德钦县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图源:玉溪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从俞志恒到龚菊,这对夫妻医生以接力的方式,将玉溪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深情厚植于雪域高原。德钦县人民医院的续请函,不仅是对龚菊个人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玉溪市人民医院长期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认可。这段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恰似高原上的格桑花,持续焕发着生机与光彩。(黄思敏、徐稳、玉溪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