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为官一任”当以“实绩刻度”量“造福深度”

时间:2025-09-2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短短八字,既是百姓对干部的朴素期待,更是为官者应有的使命担当。可“造福”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不是写在报告里的空话,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实绩为尺,量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深度。

少些“花架子”,多些“实在活”,“造福”要扎进民生“痛点”中。有的干部上任后,总想着搞“显眼工程”“形象项目”,修宽马路、建大广场,看似热热闹闹,却没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挤”“买菜远”的烦心事。反观那些被百姓记在心里的好官,往往把目光放在“急难愁盼”上:村里路不好走,就带头修通“致富路”;老人吃饭不便,就建起身旁的“幸福食堂”;孩子上学远,就推动“乡村学校提质”。辽宁凤城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扎根山村30多年,不搞花架子,一门心思带领村民种果树、办企业,让穷山村变成“中国最美乡村”,这才是“造福一方”该有的模样——把功夫下在群众需求的“刀刃”上,让实绩长在民生痛点的“病灶”上。

少些“短期账”,多些“长远谋”,“造福”要算好发展“大账”。有的干部只求任内“过得去”,不愿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怕投入大、见效慢,影响“政绩”。可“造福一方”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为地方发展攒下“后劲”。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六老汉”,以“愚公移山”的韧劲治沙造林,几十年如一日,把荒漠变成绿洲,不仅护住了当地的生态,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色银行”;云南“燃灯校长”张桂梅,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十几年间让上千名山区女孩走出大山,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改写了当地教育落后的未来。这些“造福”或许没有立竿见影的“显绩”,却在岁月沉淀中成为地方发展的“根基”。干部任职有期限,但为地方谋长远的责任没有期限,只有跳出“任期思维”,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才能让“造福”的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少些“官样子”,多些“民情怀”,“造福”要融入百姓“家常”里。有的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作指示,与群众总隔着一层玻璃、一级台阶,看似忙碌奔波,却未能体察民情冷暖。真正的“造福”,需要干部挽起裤腿走田埂、推开柴扉访贫寒,在家长里短中感知百姓期盼,于烟火气中读懂民生需求。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风沙最大时带头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时蹚洪水看灾情,真正把身子沉到了百姓中间;福建南平“樵夫”廖俊波,车上常备着被子、雨鞋和衣服,随时准备奔往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他们的身影,永远印刻在群众心中。干部若总是端着“官架子”,便永远走不进百姓的“心屋子”。唯有放下身段、贴近生活,将工作做到灶头炕沿、田间地头,才能让“造福”之举带着温度、透着真情,成为群众天天有感的“家常饭”、时时受益的“贴心棉”。

“为官一任”的时间是有限的,“造福一方”的责任是无限的。衡量一名干部是否称职,从来不是看他说了多少话、开了多少会,而是看他为群众办了多少事、留下多少实在成果。唯有以“百姓心”为心,以“实绩”为笔,才能在一方土地上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造福答卷”。(吴晓娟)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