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八小时外”的家风密码 让家庭成为廉洁最硬的“防火墙”

时间:2025-09-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对公职人员而言,“八小时内”的履职作风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八小时外”的家风家教则是廉洁防线的“压舱石”。许多案例表明,“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家庭圈往往是廉政风险的薄弱点。如何让“八小时外”家风教育从“软要求”变成“硬支撑”,需要找准方向、用对方法。

破“私事”误区,让家风从“个人小事”上升为“政治大事”。不少公职人员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家风是家里的事,跟工作无关”“八小时外时间自由,他人无权干涉”。事实上,公职人员的家风绝非个人私事、家庭小事——家风若防线松动,可能成为“围猎”的突破口;家风若偏向私利,极易滋生“一人当官、全家沾光”的腐败念头。要让“八小时外”家风教育落地,首先要打破这种误区,通过典型案例学习、家风警示教育会等形式,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让公职人员明白“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教关乎事业成败”;同时引导家属认清“公职人员家属”的特殊身份,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把家风建设与公职人员的职责使命绑定,形成“全家共守廉洁”的共识。

筑“家庭”堡垒,让廉洁从“空泛口号”融入“日常烟火”。“八小时外”的家风教育,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形式,而要渗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与其空泛地讲“要廉洁”,不如用具体行动搭建“防护网”,可以和家人约定“廉洁三不”——不代收不明礼品、不干预工作决策、不打听敏感信息;晚饭后的“家风小座谈”,聊聊工作中的纪律要求,说说身边的廉洁故事,让规矩意识潜移默化;节假日提前“打预防针”,提醒家人警惕“人情往来”中的诱惑,避免被“围猎者”钻空子。这些细微的举动,既能让家风教育有“烟火气”,又能让家人成为公职人员“八小时外”的“第一监督人”——当家人主动拒绝不合规的请求、提醒可能的风险时,家庭就成了最坚固的“廉洁堡垒”。

滤“社交”杂质,让家风成为“择友标尺”和“底线警钟”。“八小时外”的社交圈,是家风的“试金石”。有的公职人员因“碍于情面”,参加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饭局;有的因“朋友义气”,默许家人参与利益关联的合作,最终一步步突破底线。而优良家风,能帮公职人员在社交中守住边界。一方面,要引导公职人员带着家人“择善而交”,对别有用心的“攀附者”、以利益为目的的“酒肉朋友”,果断“划清界限”;多和作风正派、家风优良的同事、朋友交往,在互相影响中涵养正气。另一方面,要让家人明白“社交有底线”——当有人以“拜访”“请教”名义送贵重礼品,或提出“托关系办事”的请求时,家人要第一时间提醒公职人员,共同把“人情干扰”挡在门外。

联“内外”合力,让监督从“个人自觉”延伸到“协同共治”。“八小时外”家风教育不能只靠公职人员“自觉”,还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形成联动合力。单位可建立“家风联系卡”制度,定期与公职人员家属沟通,既了解家庭情况,也传递廉洁要求,甚至可以组建“家风监督志愿队”,对公职人员的“八小时外”行为进行柔性提醒,让家风教育从“家庭内部”延伸到“社会协同”。(鲁茸尼玛、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