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尺丈河山 烛照大漠春——郝红霞:一名援疆教师的教育初心
从渤海之滨到昆仑脚下,从海河两岸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位党员教师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初心点亮边疆教育的希望之光。她就是河北工业大学天津附属小学副校长、英语教师、北辰区名教师——郝红霞。
郝老师正在和老师们讨论天津先进的教学理念。阿依奴尔摄
2024年8月,郝红霞踏上跨越3000余公里的援疆之路,来到于田县第二小学,担任四年级英语教师。初到学校,她面对的是5个班263名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多数成绩不及格的现实。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教育工作者,她没有退缩,主动承担每周18节课的教学任务,从最基础的发音教起,用耐心与专业为孩子们打开英语世界的大门。
针对孩子们能歌善舞的特点,郝红霞创新采用“韵律歌谣教学法”,让孩子们“打着拍子唱英语”,将枯燥的语言学习转化为充满欢乐的音乐体验。一年下来,孩子们几乎能把四年级英语教材的重点内容全部唱出来,课堂氛围从最初的沉默变为如今的欢声笑语。在她的努力下,曾经半个班不及格的班级实现逆袭——2025年5月,在于田县“英语沙龙”比赛中,她指导的学生首次为学校夺得四年级组一等奖。
学生们正专心地聆听老师的详细讲解。阿依奴尔摄
“我们的英语老师就像母亲一样,她很爱我们,英语课也特别有趣。郝老师经常给我们买零食和学习用品当奖品,鼓励我们学习。她的出现就像一束光,让我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我们班的英语成绩也提高了很多。”于田县第二小学5年级5班学生吾哈丽尼萨汗•卡地尔说。
课堂之外,郝红霞积极搭建津和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她组织河北工业大学天津附属小学与于田第二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让两地孩子通过互讲家乡文化、互赠礼物、互通书信增进了解。她还发起“书信里的中国”活动,引导孩子们在信中分享成长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跨越山海。一名学生在信中写道:“郝老师说天津很美,我要好好学习,带爸爸妈妈去看天津!”
作为援疆教师团队领队,她实施“青蓝工程”,与12名新疆青年教师结对,从备课、听课到评课,手把手传授天津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开设《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数智技术应用》等专题讲座,将“互联网+教育”模式引入课堂。她还帮助学校立项县级课题,填补了课题研究空白,为于田二小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郝老师不仅是教学上的引路人,更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她搭建的‘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与天津学生互通书信、分享文化,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她不仅教学生,更‘教’老师,从备课到评课全程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于田县第二小学教研室主任王莉说。
老师正全身心投入到授课工作当中。阿依奴尔摄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上学期名师引领课上,我尝试引入新课改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我为他们感到自豪。我常想:援疆为什么?是为了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疆干什么?是用三尺讲台筑牢边疆教育根基;离疆留什么?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一套可复制的模式、一份永不褪色的情怀。”郝红霞说。
教育是星火,照亮戈壁,更照亮未来。郝红霞与千万援疆教师一道,以初心践行使命,用行动诠释担当,在新时代书写着教育家精神的壮丽诗篇。(阿依奴尔•艾司卡尔、奴日曼古丽•阿不都热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