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引优种、强根基——小叶子成就大产业

时间:2025-09-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霍城,甜叶菊年均种植2万余亩,综合产值4个多亿,已成为当地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无锡(江阴)援霍工作组自入疆以来,针对霍城甜叶菊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品种单一、品种退化等种业“卡脖子”问题;连作障碍、地力下降等栽培技术瓶颈问题。积极与国内甜叶菊资深科研院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接,通过“科援企”合作新模式,构建起了甜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支撑体系。

甜叶菊大田试验对比图。

从品种土壤改良到全链赋能,霍城甜叶菊的突围之路

针对品种退化、品种单一问题,无锡(江阴)援霍工作组2025年引入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中山9号”高产高糖苷双高品种,亩产干叶量较当地同类主栽品种提升30%,STV糖苷含量更是达普通品种的3倍,为霍城县甜叶菊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针对甜叶菊连年种植导致的连作障碍、地力下降等问题,无锡(江阴)援霍工作组2025年引入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发的“养分优化管理+微生物菌剂协同”技术,通过科学调整施肥结构及配合叶面微生物菌剂喷施,预计3-5年内,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保护当地土壤生态环境,促进甜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成熟期专家会诊。

科技引“种”破局,小叶片撑起霍城乡村振兴大梦想

针对甜叶菊品种的推广,建立了援疆工作组、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协同的创新模式,通过援疆工作组引导、市场驱动、科研支撑“三螺旋”动态机制推动甜菊品种和栽培加工技术的持续升级与产业转化,为霍城甜菊打造“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成为霍城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例如,霍城县清水河镇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6年起拟在霍城建立约2000平方米新品种试验筛选基地,年均输送10个品种,通过在当地适应性评价筛选出适合霍城当地种植的高总苷、高单苷、高产、抗病性强的“三高一抗”优异品种,为霍城甜菊种源提供持续性保障。让小叶片撑起霍城乡村振兴大梦想。

一粒种子带动一方产业,甜叶菊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叶”

2025年在霍城引种试种甜菊“中山9号”5000株,通过小试,成果成效显著:(1)该品种生长期可达140天,当地同类品种生长期仅120天,生长期较同类品种多20天;(2)该品种亩产干叶480-500kg,同类品种产量380-400kg,亩产干叶量比普通品种高30%;(3)该品种STV糖苷含量89%,同类品种STV糖苷含量30%,糖苷含量达普通品种的近3倍;(4)该类品种2024年干叶原料为20元/kg,按此计算,普通品种2024年亩产值7600-8000元,该品种即使按普通品种单价计算,亩产值也可达9600-10000元,每亩至少可使农民增收2000元。2025年,通过优化施肥策略(养分投入减少10-30%),甜叶菊产量提升15-20%,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时,叶面菌剂喷施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叶片糖苷含量约5%,显示增产提质、节本增效潜力。自甜叶菊品种引进以来,霍城县甜叶菊种植规模将不断扩大,成为霍城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江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原海燕说:“我们所与霍城本地加工企业汇嘉生物紧密合作,研发甜叶菊糖苷精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同时建立品种与技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品质,助力霍城甜叶菊产业从‘种的好’向‘卖得好、附加值高’转型。2026年起拟与新疆南疆育苗企业合作,将霍城试验筛选出的新品种陆续在南疆进行规模化扩繁,满足霍城乃至伊犁全部甜菊种苗供应。”

品种对比试验数据收集

无锡(江阴)援霍工作组高级农艺师梁红新说:“下一步无锡(江阴)援霍工作组与江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力合作,强化品种选育与试种,保障品种迭代更新。推进技术推广与培训,组建‘专家+技术员’团队,通过田间实操、线上课堂等形式,向农户传授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高效采收技术,提升种植标准化水平,让霍城甜叶菊靠‘好种’撑起大产业。”(徐斌)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