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就业“铁娘子”陈应兰: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时间:2025-09-2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有这样一位女干部,她曾经是脱贫攻坚中家喻户晓的“五朵金花”,如今是乡村振兴就业“铁娘子”。她用就业“六步法”破题、“幸福里”筑基、“小喇叭”连心,织密就业保障网,把一项项就业好政策宣传到户,把一个个好岗位送达群众手中,以实际行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树立起新时代就业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就业“铁娘子”。这位女干部就是东川区人社局副局长陈应兰。

就业“六步法”的践行者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区人社局紧紧围绕“稳就业、促增收”两大目标,持续深化“六步法”“六个一批”,陈应兰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与同事一起深入镇村,把摸底数、问需求、找岗位、送技能、促转移、稳就业“六步法”工作真正落到村组,推动“六步法”经验在基层生根发芽,在群众中开花结果。在就业“六步法”“扩面增效”实践应用中,她带领同事们不断深化细节,改进做法,完善体系,真正把就业“六步法”经验扩展到基层就业工作中,形成从就业理论到就业实践的“一条龙”体系化建设,有力推进了脱贫地区群众高质量就业。

在省、市人社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东川区就业“六步法”经验做法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扩面增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被云南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2024年被《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采用在全国推广。

2023年以来,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长期保持在11.9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1%以上,实现连续三年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就业“幸福里”的建设者

陈应兰坚持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尽心尽力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在就业“幸福里”社区平台建设中,她上昆明学习、下工地指挥、征求群众意见、协调项目支持……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来回奔波在主城区和乡镇就业“幸福里”驿站建设的路上。

如今,东川区形成了以城区就业“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就业“幸福里”驿站、智慧就业服务站、人力资源市场等为支撑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成为脱贫群众口中“找活容易、干活放心”的暖心驿站;“就业直通车”成为脱贫群众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创新举措;打造了全省首家工业“幸福里”驿站,发挥了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精准对接作用;建设了拖布卡镇就业“幸福里”特色驿站,实现脱贫群众人人能就业、户户能增收。

为了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陈应兰创新打造就业“小喇叭”志愿服务队,壮大就业工作队伍,把就业服务更多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截至目前,就业“小喇叭”已开展招聘36场,直播带岗62次,发布岗位2万多个,成功帮助450人外出就业。

东川区就业“幸福里”社区于2024年被正式授予省级就业“幸福里”社区称号,东川区“零工市场”被认定为市级“零工市场”,全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实现了整体性提升。

脱贫群众的守护者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陈应兰最放不下的是那些走出山区、脱离贫困的老乡,她坚持带头入户走访,细心倾听群众聊家常、讲困难。她时常穿梭于社区与企业之间,打通“人岗匹配”的“最后一公里”。逢年过节,她也从未停歇,和同事一起深入开展“暖心慰问”活动。2024年中秋,她带着家乡的月饼和书信踏上千里之外的广东看望慰问外出务工人员,为身在他乡的务工人员鼓劲、加油,为身患重病的务工人员解决医疗、家庭困难,把家乡的月饼、面条、书信送到大家的手中。

每逢春节,她从未忘记务工群众,总是为他们买车票、订座位,亲自接送乡亲们回家、返岗。不能回家过节的务工群众她更是牵挂,2024年春节,联络区融媒体、面条厂为983名务工人员邮寄了书信和面条,让大家感受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就业工作中,陈应兰是“铁娘子”,在脱贫群众心目中,她是“小兰姐”,在家庭中,她是“好妻子”“好母亲”。陈应兰说:“就业不仅是群众的饭碗和收入,更是群众的尊严和希望,不管有多难、有多累,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把就业工作做好!”(姜定才)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