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画组曲《茶马古道》在昆首演奏响千年古道传奇
9月19日,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交响音画组曲《茶马古道》在春城剧院首演。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这场由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委约著名作曲家黄荟匠心打造的视听盛宴,以灵动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艺术表达,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光,沉浸式领略茶马古道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千年古道:从“文明走廊”到交响乐章
此次首演的《茶马古道》,以云南茶马古道地缘脉络为创作线索,顺着滇南茶产地的清香启程,途经哀牢山区等地,在旋律流转间,依次呈现傣族、基诺族、彝族等十余民族的鲜活民俗风情。
这部作品的诞生,源于作曲家黄荟二十余年的深耕与沉淀。自1997年起,他便背起行囊深入云南民族地区开展田野采风,茶农的山歌、哈尼族贝玛的祷辞等声音,都被他悉心收录进素材库。演出结束后,黄荟动情地说:“我始终坚信,好的音乐要‘扎进土地里’。这部《茶马古道》不是凭空谱写的旋律,每一段音符都藏着古道沿线的烟火气,我希望通过它,让更多人看见这条古道的独特魅力,触摸到它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视听盛宴:多民族风情在音符中绽放
当晚的演出以交响音画为核心载体,巧妙融合交响序曲、混声合唱、女声独唱等多元艺术形式,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可听、可感、可忆”的文化体验。
组曲开篇的《祀》,以茶马古道重要驿站——哀牢山的哈尼族文化为创作核心,深度挖掘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乐曲中,贝玛引领山民排成长龙、唱诵古歌、点燃火把的场景被交响语言生动还原,厚重的鼓点与悠扬的祷辞交织,将祭山、祭水、祭天的神秘仪式转化为极具冲击力的听觉画面。这段旋律不仅是对哈尼族文化的鲜活呈现,更传递出民族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堪称一部用音符书写的民族精神简史。
而《滇藏茶马路》中的“人马驿道”段落,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聚焦茶马古道“连猴子也要掉泪”的险峻历程,乐曲以低沉的管弦乐铺陈基调,通过节奏的强弱交替与旋律的跌宕起伏,精准模拟出赶马人翻越雪山、踏过栈道的艰辛——马蹄声的急促、风声的呼啸、喘息声的厚重融入音符,既展现了马帮与恶劣自然博弈的卓绝,也暗含对“勇敢者奇途”的深情致敬,让听众直观感受到茶马古道背后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
黄荟介绍,《阔时节》是《茶马古道》中极具挑战性的篇章,高昂激情的曲风对乐团演奏张力提出极高要求。乐曲以磅礴的管弦乐铺陈,搭配铿锵节奏,既展现“阔时节”的热闹氛围,更以旋律的递进象征关键节点——此章过后,音乐叙事中,马帮正式告别云南,向着藏族聚居区的苍茫天地进发,成为古道行程的“音乐里程碑”。
“太震撼了!闭上眼睛,仿佛真的跟着马帮走在了千年古道上,能清晰摸到历史的厚重感,也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鲜活魅力。”走出剧场时,观众张女士仍难掩激动。
音乐叙事:以旋律传承开拓精神
“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是《茶马古道》的灵魂所在。作品深度挖掘茶马古道作为“一带一路”早期实践的文化价值,而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和来自昆明城市学院“博雅之声”合唱团的学生们,则以精湛的技艺和合唱将这份精神融入每一个音符,让观众透过旋律,读懂马帮在艰难险阻面前勇往直前的勇气与毅力。同时,女高音董娴与高翎雁以灵动嗓音为作品注入鲜活生命力,二人用不同声线特质,既还原了民族音乐的质朴,又凸显了交响作品的厚重,让观众在歌声中更真切触摸到茶马古道的文化温度。
“这部作品不只是对历史文化的‘复刻’,更是对当代人的‘精神传递’。”指挥胡星宇介绍,排练过程中,乐团始终在探索“如何让开拓精神听得见,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这份跨越千年的勇气与坚持,成为激励当下的力量,让更多人读懂并传承这份精神”。
巡演启幕:让古道文化走向更多人
交响音画组曲《茶马古道》首演后,专题研讨会同步召开。来自音乐界、文化界专家及主创团队围绕作品展开论证,认为其以茶马古道地缘为脉络,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交响技法深度融合,既生动还原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图景,又精准诠释了马帮开拓精神,为云南民族题材艺术创作提供了优质范例,兼具艺术创新性与文化传播力,同时,为巡演打磨及文化传播提出优化建议。
此次春城剧院的首演,是《茶马古道》的精彩开篇。据了解,后续作品还将开启“重走茶马之路”巡演,在玉溪、普洱、大理等地开展5场演出——这些城市都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届时,更多观众将有机会在熟悉的土地上,聆听属于古道的音乐故事。
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巡回,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茶马古道》的成功首演,为云南文化艺术舞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是对千年古道的深情致敬,也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索。相信在未来的巡演中,这部作品将继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茶马古道的独特魅力,读懂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