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屏边:“红色引擎”激活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立足云南首批“云药之乡”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强化干部引领、建强人才队伍、发挥党组织作用,将组织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驱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干部引领,把准产业发展“方向盘”
规划先行明路径。组建林果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链工作专班,领导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常态化调研,精准摸清资源底数、产业现状和瓶颈问题,科学编撰《屏边林下砂仁质量标准体系》《屏边林下中药材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产业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产业发展方向清、目标明、步伐稳。
提升素养强本领。将中药材产业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核心内容,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赴外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等方式,着力提升干部队伍在产业规划、政策运用、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克服“本领恐慌”。
精准招商延链条。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建代表团积极赴省内外开展精准招商和技术引进,成功引进并实施天然虾青素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民族医药科技园等重大产业项目。依托入选首批省级产业园的契机,引进红河鸿华、云南靛玉红等企业,投资建设小黄姜精深加工、板蓝根种植及加工项目,持续为产业链延伸注入新活力,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建强人才队伍,打造产业发展“智力核”
广纳英才增活力。紧扣中草药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缺口,深化与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成功引进何霞红、张丽霞等4个高水平专家团队,挂牌成立屏边砂仁、屏边三七生物医药专家工作站2个,推动特色中药材的仿野生驯化与品种改良攻关。
培育乡土激内力。创新建立“乡土人才库”,系统摸排并将一批在砂仁、草果、小黄姜、三七等药材种植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田秀才”“土专家”纳库管理。整合柔性引进专家、行业部门技术骨干等“智库”资源,常态化开展“送技上山”、专题培训等活动,有效提升本土人才专业技能。
产才融合促转化。扎实推进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成700亩三七试验示范基地、育苗研发中心及种源保护基地。与云南白药集团深度合作,打造“标准化种植+数字化追溯”的GAP基地2000亩,并与北京同仁堂、昆明理工大学等达成合作协议,构建起“产、学、研、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目前已拥有药品批文2个、发明专利9件。
筑牢战斗堡垒,夯实产业发展“桥头堡”
党员先锋树品牌。组建多支党员助农增收先锋队,依托“云药之乡”金字招牌,积极组织申报绿色食品、道地药材和地理标志认证,聚力建设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结合“屏边砂仁”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党员带头抓质量、树品牌,显著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
联农带农促增收。健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保底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与农户结对帮扶,传授技术、提供信息、解决难题,有效夯实种源、种植、收购、加工各环节,确保农户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抓快品种迭代更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引入云砂8号1万株,布局5个乡镇6个点进行扩繁,预计可实现亩产增产300公斤、亩均收入8400元。
联建共建聚合力。推动成立屏边县中药材协会,引导中药材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发展”。针对部分村种植规模小、资源分散的问题,创新推行联村共建模式,通过“云南白药+屏边苗岭集团+村集体+农户+基地”模式,建成5个共计6856亩的GAP示范基地,将示范带动全县19万余亩砂仁走向规范化种植,有效联结带动2.7万户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38.05万亩,产量3.14万吨,实现加工产值9.61亿元、销售收入6.7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25.5亿元。(李江、李佳佳、屏边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