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寻甸:“派驻村长”创新基层群众工作
“没有派驻村长和社区干部的及时救援,我们一家人就要被埋在滑坡泥土中。”家住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道院社区小法古村的余双花老人心有余悸,她指着房后下滑的山体说。8月22日夜,暴雨狂卷小法古村,派驻村长何文化带领村干部冒雨查看滑坡地段群众住房安全,当得知余双花家的房后面临滑坡危险时,何文化和村干部及时把余双花一家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把牛、猪赶出避险,最大限度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寻甸县仁德街道自今年推行“派驻村长”驻村工作后,像以上这样贴心服务群众的例子不胜枚举,真正赢得群众翘首称赞。“‘派驻村长’打通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创新探索。”寻甸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宇辉介绍。
发展面临新挑战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当前,随着城乡融合进程加速,城乡结合部作为体制转换、利益调整的交汇地带,面临着治理主体弱化、人才断层、矛盾交织等多重挑战,成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仁德街道是寻甸县县城所在地,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常住人口8.9万人,下辖12个社区,191个村(居)民小组。面对居民小组历史遗留问题多、治理能力弱化、服务延伸受阻等困境,街道党工委以“派驻村长”驻村工作方式,把群众服务工作前移,基层治理工作下沉,探索新时代群众工作创新路径。
仁德街道党工委书记马永恒介绍,仁德街道机关共有干部职工124人,12个社区共有“两委”成员102人。此前,群众诉求主要依靠上门找村组干部反映或到社区服务大厅集中办理。这种服务方式在基层治理中显现出短板和不足:一方面,村组干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文化不高,对政策理解、把握有差距,解决问题不到位,群众不服气。另一方面,少数干部职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强,存在“躺平”的心态,对基层实情掌握不透,存在脱离群众的风险。“派驻村长”机制推行后,有效破解了服务群众“被动响应”的滞后难题,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派驻村长”机制好
今年1月,仁德街道针对辖区114个村(居)民小组,下派机关104名党员、干部担任“派驻村长”,“派驻村长”覆盖所有自然村。
同时,在寻甸县委组织部的帮助、指导下,仁德街道出台了《关于选派干部职工担任自然村“派驻村长”的实施方案》《日常管理制度》《工作清单》《负面清单》等,完善了一套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目标明确定位准。“派驻村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村组党员活动室,构建“街道-社区-自然村”三级联动群众工作体系,重点解决村级队伍活力不足、村级治理薄弱问题,实现“基层党建提质、民生服务增效、矛盾化解精准、群众满意度提升”。
科学选派全覆盖。“派驻村长”因村定人,因人定村,人村相适。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政治强、作风硬、懂基层、爱农村的党员干部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本领的基层舞台。
职责定位精准化。“派驻村长”重点履行党建工作、政策宣讲、产业谋划、返贫监测、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职责。
日常管理制度化。街道党工委月调度解决难题,季抽查掌握民情;社区挂钩领导负责日常管理,“派驻村长”定期汇报并提交问题清单;每月至少驻村5天,既要保证机关岗位日常工作开展,又要兼顾自然村工作推动;驻村工作严格签到、请销假制度,确保“身入心至”。
保障激励双推进。依托自然村党员活动室设立80个驻村办公室,配齐办公设备,挂牌公示上岗;按需给予每人每年3000-5000元工作经费;建立“街道-社区-村”三级考核,突出实绩和群众满意度,优秀者享受“四个优先”(经费、晋升、解难、宣传),不合格者严肃处理并退回。
群众工作得民心
“派驻村长”制度推行以来,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派驻工作亮点频现、成果颇丰。
队伍扎根,阵地前移,干群连心。“派驻村长”全部“挂证上岗”,80个驻村办公室成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开展自然村(组)入户走访3000余户,干部走进了农家小院,听到了群众心声,实现了干群之间“零距离”服务、“火塘边”议事。
管理规范,村务公开,村庄变美。成功指导制定完善自然村《村规民约》114个,将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环境卫生、移风易俗(婚育新风、厚养薄葬)等核心价值融入其中,并上墙公示,村民行为有了自己制定的准则。村级财务、集体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从源头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组织发动美丽村庄建设治理活动400余次,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矛盾纾解,群众信任,社会稳定。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件,将大量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自然村。派驻村长作为“矛盾纠纷调解员”,凭借相对中立的身份和街道干部的政策法律优势,调解更具公信力和效率,有效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减少了街道,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信访压力。
政策通达,服务贴心,群众称赞。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宣传1252次,确保党的声音和富民政策精准传递,破解了政策“悬空”问题。办理民生小实事300件,涵盖道路修缮、帮困助学、两保代办、隐患排查等多个领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切实增强。(姜定才、张皓楠、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