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70载奋进铸辉煌——木垒以硬件蝶变书写人民满意教育答卷

时间:2025-09-1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初秋的阳光洒在木垒县新户镇中心学校的校园里,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现代化教学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多媒体屏幕正播放着生动的教学动画,老师指尖轻点,抽象的知识点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操场边,孩子们踩着崭新的塑胶跑道追逐嬉戏,欢笑声与奔跑的身影交织成活力满满的画面。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教育硬件从“破旧简陋”到“优质完备”,从“勉强够用”到“提档升级”的生动缩影。

木垒县新户镇中心学校。巨浩摄

70年来,木垒县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目标,牢牢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把硬件设施持续升级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曾经,漏风的平房教室、冬日里冰冷的课堂、仅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支撑的教学,是当地教育的真实写照;如今,满是欢声笑语的“成长乐园”、功能齐全的教学设备、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让教育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孩子们可触摸、可感受的现实。这份变迁,孩子们的感受最为真切。

上课铃声落定,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随即点亮,屏幕上的教学内容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目光。“现在我们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特别好用,不光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得更清楚,上课就跟看动画片一样,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课。”木垒县新户镇中心学校学生迪丽娜尔•叶热依坦说起现在的课堂,语气里满是欢喜,眼神中透着对学习的热爱。

而这样的教学环境,在有着30年教龄的该校科学老师王霞辉看来,是当年连想都不敢想的。“我记得我刚教书那会儿,学校就几排小平房,冬天取暖全靠铁皮炉子,有时候煤烟呛得人直咳嗽。门窗都关不严,冷风飕飕地往教室里灌,学生上课得裹着厚棉袄。那时候上课,全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孩子们能接触的知识非常有限。”回忆过往,王霞辉满是感慨,“现在就不一样了,校园网络、计算机教室、各类多媒体设备实现全覆盖,暖气全天都是热热的,我们教书有劲头,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在木垒县新户镇中心学校,学生们正在做操。巨浩摄

从“将就”到“讲究”,从“短缺”到“充裕”,木垒教育硬件的蝶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4.43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升级:新改建校舍142091平方米,老旧教学楼褪去“旧衣”换上“新装”,教学空间更宽敞、功能更完善;9所学校完成供暖改造,寒冬里的教室彻底告别“冻手冻脚”,师生们得以在温暖环境中教学与学习;88500平方米的运动场重新规划建设,6个塑胶操场相继投用,学生体育课再也不用面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78套教师周转房建成投用,妥善解决了教师住宿难题,让老师们“住有所居、教有所安”,能更安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硬件“硬起来”的同时,木垒更注重教育“软件”的同步提升,以优质师资护航教育质量。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招聘教师362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充教职工141人,同时迎来福建援疆教师80人、援木教师60人,为当地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累计组织超2.4万人次教师参加专业培训,84个名师工作室先后落地校园,通过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让优质教育经验得以传承,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确保优质师资真正留在孩子身边、扎根教育一线。

“对木垒来说,办好教育从不是一句口号。”木垒县教育局局长刘晓琴表示,未来,木垒将持续加力推进教育发展,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充实教育资源,“无论是幼儿园的孩童、中小学生,还是高中生、职校学子,我们都要让他们在木垒的校园里有优良的学习环境可依托,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可利用,把教育这张答卷写得更实、更好,真正让群众满意,为木垒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王梦君)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