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不能在“你知我知”的自欺欺人中迷失方向

时间:2025-09-0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你知我知”的暗语背后,往往藏着纪律的松动与信念的滑坡,这种看似“心照不宣”的默契,实则是自欺欺人的温水,会慢慢侵蚀执纪者的底线,最终让人在“无人知晓”的幻觉中偏离方向、坠入深渊。纪检监察干部作为监督执纪者,更要保持清醒,拒绝“私下约定”的诱惑,牢牢守住纪检监察工作的初心与正道。

不少违纪违法案例中,“就我们两人知道”是高频词。从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一顿“便饭”,到为请托人“通融”一个程序,许多人正是从相信“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开始,一步步突破纪律红线。他们以为只要没有第三人在场、没有书面证据,就能在“灰色地带”安全游走,却忘了纪律的眼睛从不会闭合,制度的笼子从不会失效。

对纪检监察干部而言,这种幻觉的危害更甚。如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达成“秘密协议”,用“手下留情”换“人情往来”,用“选择性执纪”谋“私人利益”,不仅会让违纪者逃脱惩处,更会摧毁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任。“你知我知”的自欺欺人,本质上是对职责的背叛,对权力的滥用。监督者若与被监督者达成“秘密共识”,用“手下留情”换“日后回报”,不仅会让违纪者逃脱惩处,更会让群众对“执纪必严”失去信心。这种自欺欺人,本质上是对职责的背弃,对公平的践踏。

破解“你知我知”的困局,关键在于让权力运行全程“晒在阳光下”。一方面,要靠制度“锁死”暗箱空间。完善线索处置、审查调查等环节的全流程记录制度,推行“一人做事、多人见证、全程留痕”模式,让每一次谈话、每一笔涉案财物都可追溯,让“口头约定”无处藏身。另一方面,要让监督“无处不在”。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公开执纪执法流程,让纪检监察工作接受社会监督,让“私下交易”在公众视野中无所遁形。更重要的是强化“自我革命”的自觉。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绷紧“监督者更要被监督”的弦,面对“人情请托”敢于硬气拒绝,面对“利益诱惑”保持清醒头脑。唯有自身正、自身净,才能让“你知我知”的幻想彻底破灭。

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向,从来不是“灵活变通”的灰色地带,而是“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光明正道。每一名干部都应牢记:一时的“侥幸”可能换来终身的悔恨,片刻的“松懈”可能导致全盘的崩塌。要以典型案例为镜,看清“你知我知”最终“人人皆知”的结局;以党纪国法为尺,时刻丈量言行是否越界。

坚守方向,更要在日常中淬炼信念。通过常态化思想教育,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通过严格的内部督查,让“执纪违纪”者付出代价。唯有始终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履职尽责,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偏航,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纪检监察工作的航向,容不得丝毫偏离。拒绝“你知我知”,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唯有始终以纪律为镜、以民心为秤,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真正成为党纪国法的守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钱周群、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纪委监委供稿 )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