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海经” 奔赴“山海间”
基层这片山海广袤无际,既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新时代年轻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念好“山海经”,以“山”为信念、以“海”为胸怀,在基层“山海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书写为民服务新篇章。
守护“山”的厚重,在扎根基层中涵养为民情怀。山,象征着沉稳、坚守与担当。年轻干部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登山”,深入群众、扎根乡土,在服务民生中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用科技让荒山披绿、助农民增收;贵州大山里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凿出“生命渠”,诠释了“山高不如脚背高”的坚韧。这些榜样告诉我们,基层工作从来不是“镀金”的跳板,而是需要捧出一颗真心、付出一腔热忱的长久事业。今天的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样的“登山精神”。从矛盾纠纷调解,到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到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基层干部全力以赴。年轻干部要甘当“山里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民情,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本上、放在心上,让决策更接地气,让服务更合民心,答出乡村振兴“最优解”,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种出属于自己的“丰收田”。
拥抱“海”的开放,在创新探索中拓宽发展视野。海,代表着开放、包容与创新。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既要“登山”,也需“赶海”,以开阔的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福建宁德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动“四下基层”,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浙江“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二十年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基层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主动对接时代浪潮,善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基层虽处治理末梢,却连着广阔天地,无论是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的高效治理,还是文化的繁荣传承,都离不开创新的有力支撑,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智慧。基层干部当以“向外看”的自觉,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既要善于捕捉先进地区的“闪光点”,更要懂得用本地的“坐标系”去校准,找到“柳暗花明”的新路径,让外来经验在基层土壤中生根结果,让基层发展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统筹“山海”之协奏,在知行合一中彰显担当作为。甘肃庄浪县通过梯田建设保水土、兴产业,实现“山顶植树造林、山腰梯田种植、山脚生态养殖”的立体发展;广西柳州将“螺蛳粉”小作坊做成百亿产业链,既留住传统风味,又闯出国际市场……这些案例证明,基层工作贵在因地制宜、融合发展。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年轻干部要努力成为“青山”的守护者和“蓝海”的弄潮儿,像“山”一样扎根群众、夯实根基,像“海”一样开放包容、奔涌向前,统筹好“山海”之协奏。一方面,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守护好乡村的“根”与“魂”;另一方面,善于挖掘如“海”般广阔的资源与机遇,为地方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将“山”的坚韧与“海”的奔涌融为一体,既读好“田间地头的书”,也看足“五湖四海的景”,让基层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无限可能,在广袤乡土间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在“山海相约”中绽放青春担当。(普素琴、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纪委监委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