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后备力量要“有备”“有用”
村级后备力量是做好村“两委”换届前期准备、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抓手,是确保换届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上存在“无备无用”“备而不用”等问题,成为影响换届质量的突出短板。要破解这一难题,需提前谋划、在“备”与“用”两个字上持续发力,真正为村“两委”换届奠定人才基础。
在“储”上拓源头,破解“青黄不接”困局。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村级干部陷入人才老化、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选苗”“储苗”成破局关键,要拓宽识别渠道,紧扣“组织部牵头、部门负责、乡镇(街道)主抓、村级组织实施”四级责任链条,推动组织、教育、人社等形成选才育才合力。建立“内外双循环”人才库,内部重点挖掘培养种养能手,外部实施“学子归巢”“老兵返乡”“能人回引”三大计划,靶向招引“大学生群体”“退役军人”“在外优秀务工经商人员”三类重点人群。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利用节假日返乡契机举办“家乡发展恳谈会”等活动,结合“线上联络平台”,以乡情为纽带,以发展前景吸引,让在外人才真切感受家乡变化、看到发展机遇,激发其返乡创业、服务基层的热情。
在“育”上强筋骨,锻造“能担重任”铁军。干部成长,关键在实践。后备力量培养不能止步于名单入库,而应通过实战历练,真正把政治素质优、带富能力强、作风品行好、服务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来。对后备干部建立“一人一档”,采取“干部帮带+跟岗学习”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量身定制成长方案。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矛盾调解、村庄规划等重点工作,列席村“两委”会议,提前熟悉村级事务,通过在产业发展一线锤炼本领,在信访调解一线增长才干,在急难险重一线考验担当,在服务群众一线历练为民能力,全面提升后备干部能力素质,为乡村振兴储备更多“生力军”。
在“用”上激活力,构建“能上能下”机制。“备是基础,用是关键,备而不育是摆设,育而不用是浪费。”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对经过实践检验、群众认可、能力达标的后备干部,及时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树立“实干实绩导向”,落实政治待遇与激励保障机制,畅通优秀村干部晋升通道,加大从优秀村“两委”班子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激发后备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行“积分制”管理考核评价体系,量化考核后备干部参与村级事务、群众满意度、学习培训等情况,对履职不积极、表现不合格的后备干部及时调整出库,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有奔头的良性循环,通过“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方式确保后备干部始终保持活力。(陈云花、和平镇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