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联盟>

沙漠边缘学经验 兵地携手促振兴——于田县观摩团赴二二五团探寻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5-08-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八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暑气渐消,第十四师二二五团的田野间正孕育着别样的生机,矮砧密植苹果园里青果饱满,食葵田垄间金浪初涌。近日,在于田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下,县观摩团走进这片沙漠边缘的特色产业基地,实地探寻其在种植管理、技术应用上的独到之处,为兵地融合促发展、共绘乡村振兴图景汲取实践智慧。

观摩团正在观摩225团7400余亩矮砧密植苹果园。于金池 摄

沿着整洁的田间道路步入7400余亩矮砧密植苹果园,观摩团成员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整齐的果树如绿色方阵向远方延伸,青果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紧贴地面的滴灌带正悄然输送着水分,与远处连绵的沙丘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沙漠绿洲图景。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脸上。谢苏林  摄

“这片果园能实现‘四年丰产’,靠的就是技术突破。”技术人员方威强一边引路,一边介绍。他指着果树基部的矮化砧木介绍,“我们引进宝鸡海升集团的矮砧密植技术,树苗采用‘矮化砧+优良品种’的组合,树体不高却结果密集,一亩地能种180棵,是传统果园的3倍。像维纳斯黄金、阿兹特克富士这些品种,在沙漠昼夜15度的温差加持下,糖度比普通产区高2-3个点,口感和品质都更胜一筹。”

果园里的滴灌系统,细密的水珠正精准滴向根部土壤。“沙漠地区缺水,我们就靠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破解难题。”方威强点开手机上的管理平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果实生长数据,“技术员在办公室就能远程调控,一亩地年用水量比传统漫灌节省一半,肥料也能精准送达根系,不浪费一滴资源。”

丰硕的果实色泽红润。谢苏林  摄

农户如何深度参与并获益,是观摩团关注的焦点。方威强指向正在果园里熟练进行疏果作业的农户阿不力孜·肉孜介绍:“我们创新建立了‘党支部+龙头公司(海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五方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基地,每亩年获租金约800元,入园务工,日均收入可达150元,果园进入丰产期后,还能通过合作社获得利润分红。像阿不力孜家,5亩地流转后常年在园务工,年综合收入轻松超过4万元,比过去翻了几番。”目前,该模式已有效聚集约550户,近2000人,显著提升了团场引人聚人能力。

带着对苹果产业的赞叹,观摩团移步至昆玉市禾昇农业瓜子加工厂。车间内机声隆隆,刚从周边沙地采收的食葵籽粒,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进行高效筛选。经过现代化工艺炒制,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包装线上,印有醒目的“拉依苏”区域公共品牌标识的礼盒正快速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没想到沙漠边缘的小瓜子,能做成这么大的产业。”于田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木合塔尔·买提尼牙孜拿起一包包装好的瓜子,仔细查看上面的品牌标识。昆玉市禾昇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强笑着回应:“沙漠地区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种出的食葵籽粒特别饱满,像363这个品种,千粒重能达到180克,空壳率比普通地块低50%,是加工优质瓜子的好原料。”

段强带着观摩团参观原料仓库开始介绍:“我们不只是做加工,而是从种植端就开始布局。今年团场种植了2.06万亩食葵,还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了10万亩种植基地,主推361、白马牙等适合沙地生长的品种。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我们给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保价收购产品,让大家种得放心。”

在品牌展示区,“仙童”“童香记”等企业品牌与“拉依苏”区域公共品牌一同展示。昆玉市禾昇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强介绍说:“我们把企业品牌和团场区域品牌融合起来,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让沙漠产出的瓜子更有市场竞争力。现在一斤瓜子能比普通产品多卖2块钱,今年计划加工生瓜子7000吨、熟瓜子3000吨。”

2.06万向日葵花田,绿叶黄花铺满大地,延伸至远方。谢苏林  摄

观摩团对二二五团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全链发展和品牌建设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深受启发。木合塔尔·买提尼牙孜表示:“此行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可借鉴的成功路径。我们将把先进经验带回去,结合于田实际探索特色产业发展,并深化与兵团的交流合作,在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紧密联动,共同推动兵地融合和乡村振兴。”(于田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